文物部门调查追踪
近日,“梁林故居”被拆一事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其是否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说法也受到质疑。
目前,在东城区文委的官方网站上显示,早在去年3月,东城区文委就已明确向华润置地股份有限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其做好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的保护。在这份通知中,东城区文委明确界定了梁林故居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实施原址保护修缮。
3个院落皆为不可移动文物
这份通知发布于2011年3月11日,题为《关于做好不可移动文物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保护的通知》,通知来自东城区文化委,通知对象为华润置地股份有限公司。
通知中称,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位于该公司负责开发建设的项目内。按照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要求,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经过现场勘查、专家论证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经区长办公会研究通过,东城区已将其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东城区新发现项目,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
东城区文委要求该公司在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对北总布胡同12、24、26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实施原址保护修缮,并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建筑安全。
原东城区史志办主任王之鸿曾经系统了解过“梁林故居”的历史,按照他掌握的情况,12、24、26号院原本为一处院落,但此后门牌号码变更中,将其一分为三,才形成了现在的3个院落。
尚未研究即遭拆除
据原东城区史志办主任王之鸿介绍,“梁林故居”从人文角度看具有保留的价值,“就像很多伟人故居,本身也并非伟人本人购买的房产,而只是曾经在此租住过的房屋,但因其存在特殊的历史意义,因此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留,供后人参观纪念。”
2009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都到“梁林故居”现场考察,并比照已有的资料绘图研究了当时保留的基础建筑。
单霁翔当时表示,该院落还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几十年来,院落多次翻修,但是结合当年林徽因女士的手绘图纸,格局始终未变。这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特点,院落格局很重要,反映了建筑的空间秩序和人们的生活信息。但遗憾的是,专业人士还没有来得及去细细研究“梁林故居”的遗存建筑和建筑材料,故居的保护方案也未确定,故居就遭到了毁灭性拆除。
重庆蒋介石行营拆除后将原地复建 官方称经审批

昨日,蒋介石“重庆行营”两楼一底的旧址屋顶已经完全被拆掉,仅剩砖木残体。
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又有微博称“蒋介石行营拆了”。这一抗战遗址的命运究竟如何?记者赶往现场核实。
“行营”属文保单位
13日,网友发布微博称“蒋介石行营拆了”,同时还发布施工现场图片。
蒋介石“重庆行营”又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为三幢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建于1935年底。卢沟桥事变数月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在这里办公,蒋介石的官邸也设在此处。作为重庆市重要抗战遗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旧址200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1月,该址的保护方案通过了重庆市文物局的审批。
行营屋顶已全被拆
记者了解到,由于周围的建筑此前已被拆除,近年来蒋介石“重庆行营”的存留备受关注,从2008年起,就陆续有网民反映“重庆行营”不仅破烂不堪,80年历史的老建筑里还住满居民。
14日,记者赶到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路的行营旧址进行现场采访。记者看到,“重庆行营”已成施工现场,工地周围修起了围墙,有铁门一扇可供进出,两楼一底的旧址屋顶已经完全被拆掉,仅剩砖木残体。现场有不少工人正在施工,搬运砖块、木条。记者在施工现场围墙上未发现有文物保护性修葺的公告。
政府回应
保护性拆除将尽量保留精华
“行营”到底是拆还是建?记者向有关部门进行了求证。据重庆市渝中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吴辉介绍,蒋介石“重庆行营”所在地块目前的业主单位为重庆市复旦中学,地块已规划为教育用地,目前正在进行保护性拆除。他说,保护性拆除是原貌、原地复建行营的一个过程。
重庆市渝中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徐晓渝告诉记者,现在正在进行的施工是这项文物保护项目的一部分,目前正进行第一步,将旧址进行保护性拆除,按照设计方案,今年8月将在原址进行文物复建,预计2013年10月竣工,修好后的行营将作为抗战历史陈列馆,对公众免费开放。
徐晓渝说,在拆除和复建文物时,对原有的房屋构建、门窗、楼梯、扶手等实物将予以保护,能使用的都将统一打包,在复建时尽最大努力恢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