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之后,蒋介石“重庆行营”正被“保护性拆除”。蒋介石“重庆行营”目前已被拆除屋顶,仅剩砖木残体(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相关资料显示,蒋介石“重庆行营”,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为三幢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属于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卢沟桥事变数月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在这里办公,蒋介石的官邸也设在此处。
也正是因为它承载了国人抗战的一段历史,2009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本身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不言喻。
前段时间,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后,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接受采访时表示,拆除“梁林故居”未报文物保护部门审批,属违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事件”。可也就是这样一起本不该发生的事件,让一个包容着文化讯息的建筑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而“重庆行营”被拆之所以引发媒体的关注和人们的讨论,应该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老百姓担心,这个所谓的“保护性拆除”会不会又是一个因为城市建设的推进而“不该发生的事件”,担心的是这样一个承载历史讯息的文物会不会因“保护性拆除”而永远的消逝。
文物之所以宝贵,是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客观的承载着历史,而且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灭失,与这个文物本身相随的历史讯息将彻底失去客观的展现平台。
为了保护文物的这种特有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第二十二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
退一步说,原地或异地重建,就算是外表看起来和原来的一模一样,那重新堆砌起来的也仅仅是个“山寨货”,必然失去历史的真实性,文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等的一切人文讯息都将荡然无存,这样一个“山寨货”还能被冠以“历史文物”的名称吗,还能承载住与原物紧密融合的历史吗?
多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地城市建设也都“甩开大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百姓在享受到发展建设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些对城市原有印象的记忆也逐渐的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所淹没。也许,个体的某些记忆消失不足关注,可历史以及蕴涵着历史讯息的“文物保护单位”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记忆,这些记忆的“被消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但愿,散落于城市角落的这些“记忆”,不会在这样的“保护性拆除”中被掩埋,一些重大历史的见证物不会沦为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殉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