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族”即将诞生
据介绍,规划中的交通线路建成后,四通八达的轨道将使古都北京成为一个“快捷之都”。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说:2020年,市民在五环以内使用轨道交通,能在20分钟内到达目的地,二环以内从任何地点出发,步行5分钟内就能找到一个地铁车站。
今天,轨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地铁边上安个家”,已经成为绝大多数购房人的共识。清华大学教授、规划专家张洁说,轨道的延伸给普通市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的市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工作地点是不容易变动的。但居民消费的选择增加了,住宅的选择增加了。”轨道以其速度和无障碍的行驶模式扩大了居民的生活半径,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活便捷和实惠。
张洁教授还指出,地铁的发展将会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服务性。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早上离开自己的房间,乘坐地铁到达公司,整个过程可以“不见天日”。也许,将来的地铁站点就是一个个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我们的衣食住行完全在轨道组织的“地下空间”进行,成为名副其实的“见光死”。
突破“摊大饼”的旧格局
轨道的发展将带来城市布局的明显变化,柯焕章说,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中都能看得比较清楚。
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原来的“市中心”就会显得越来越小,逐步向外转移便是唯一的出路。从前,北京的建设思想比较陈旧,城市的发展就是以天安门为中心一圈一圈“摊大饼”,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一直摊下去。饼是越摊越大,可人们还是“万众一心”地要往饼中心凑,结果就是哪儿都堵车。
现在,北京已经制定“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关村、奥运村、CBD等都将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位于市区与郊县之间,则分散布局清河、北苑、酒仙桥、望京等14个边缘集团;此外,通州、顺义、亦庄、大兴等11个新城的建设也正在进行。
被“分散”的各区域、各中心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柯焕章认为,这就要靠轨道交通。“很多国外城市都是这样,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是同步的。比如日本的大阪,在北边要建一个千里新城,15万人口。这个新城一开始建设,两条轨道就延伸过去了。”
目前,北京市郊区多个新城都与市区规划了一条以上的轨道。届时,乘坐轨道交通从最远的密云县到达北京城区也不会超过1小时,其它区县到达城区的时间将被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柯焕章尤其提到,在新城中,亦庄的前景不可限量,“它本身是高新技术产业区,地理位置很好,处在北京往天津的方向上,有京津唐高速公路,马上要修第二条高速公路;北京和天津之间要建设一条高速铁路,在亦庄专门设了站;如果再加上轨道交通,比如现在他们正努力把地铁5号线从宋家庄接到亦庄,那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非常大的拉动。”
新的城市中心在轨道上崛起
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轨道交通作为最便利高效的公共交通工具,势必吸引大量的人流。人流的集中则带来财富的集中,带来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故此,城市新的经济热点、新的中心区域往往出现在轨道站点沿线,这已在世界各大城市发展历程中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