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见证着北京城、北京人生活的变化——从自行车时代、地铁时代、黄色面的时代、到私家车时代——再到如今,人们回归地铁。但这地铁也让人又爱又恨——只说上下班高峰期的拥挤,以及换线的繁琐,便让人有些头大。因此,尽管已经历30年,任重而道远的北京地铁仍在进化。
凭票参观时代:80年代的地铁
1969年10月1日,第一辆地铁机车从古城站呼啸驶出。那时,正值北京战备疏散,没搞典礼,只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几位元帅先乘为快。而如今,在地铁上,我们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它已然成为大众的交通工具。无论学生、白领、职员、农民工,都在乘坐它。
而曾几何时,乘坐地铁是一种“奢侈体验”,由于是最初北京地铁是战备工程,并且在设备调试和管理调度上都缺乏经验,在1969年10月通车以后,地铁只是小范围接受参观性质的乘客。想乘坐或参观地铁,都需要持单位统一领取的参观券。
1971年,地铁开始售票,票价只要一角钱。在上世纪70年代,地铁并不是北京市民主要的交通工具,苹果园到北京站这条线乘客中最多的是首钢的工人。
地铁售票处还专门卖一种参观票,不少外地来京出差的人也专程赶来乘坐地铁,前面还专门有人解说。地铁俨然已经成了首都的一个观光项目。而且地铁站还划分了级别:北京站、前门站都是甲级站;古城、苹果园站则是丙级站;剩下的大都是乙级站了。
说起80年代的的地铁乘坐体验,有人回忆道:“我记84年的暑假时,有一天我妈她们单位发了几张地铁的参观票。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坐地铁玩,记得那时的地铁空空的,我和几个同学坐在地铁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因为当时是夏天,地铁里可凉快了。北京的老地铁列车的样子我一生都不能忘,因为我和她是有感情的。”
修地铁,为备战
1953年9月,一份名为《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的报告,摆在中央决策层的面前。它提出: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
从当时的交通状况看,筹建地铁是一个相当“奢侈”的决定。建国初,北京常住人口还不到300万人,机动车也仅有5000多辆。人们出行多是步行或乘人力车,连乘公共汽车的人都是少数。而修地铁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