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地铁房山线北起丰台区大葆台站,南至房山区苏庄站,全长约24公里,其中21.45公里为地面高架线。地铁房山线的通车,极大地方便沿途居民的出行,有利于房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条线路经过的每个站站名的来历是什么?附近又有什么名胜古迹?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作者赶在房山线通车前,去寻访地铁房山线沿途特有的古迹和传说。
大葆台站
葆台是金章宗李妃避暑之台,大葆台汉墓驰名天下
世界公园南门外,人头攒动,游人如织。虽然时值冬季,寒风呼啸,却挡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他们的欢声笑语,着实为萧瑟的冬日增添了不少活力。
大门南边不远的地方,有座崭新的建筑物,上面挂着北京地铁特有的标志——它正是大葆台站,也是地铁房山线北端的起点。按照原先的规划,大葆台只是第二站,郭公庄才是第一站,乘客在郭公庄可以换乘地铁9号线。但是,因为9号线目前仍在建设之中,无法发挥郭公庄站的换乘作用,所以,房山线通车时,郭公庄站暂不开通,等以后和9号线一起开通。我对房山线的探访,也就从大葆台站开始。
大葆台站位于丰台区花乡,是一座“半地下”式的地铁站,站台层在地下,站厅层则在地上。地面上的站厅,通体为鲜艳的中国红。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整体式结构,而是分为东、西两个独立的单体,中间留出一个空当,正对世界公园南门,方便乘客去公园游玩。
“大葆台”这个站名,听起来好像跟某个台子有关,真的如此吗?我在清代吴长元的《宸垣识略》中,读到过一条史料:“葆台去城南三十里,故老相传,金明昌时李妃避暑之台。有寺院,甚壮丽,乃故京药师院之支院也。今不可考。”所谓“明昌”,是金章宗完颜璟的年号(1190年-1196年)。看来,传说中葆台曾是金章宗的李妃避暑用的台子,还有壮丽的寺院,但在清朝时就已荡然无存。后来,这一带形成了村落,曾叫宝台、保台、葆台,后来长期被写作“宝台”。宝台村的范围,包括小宝台、大宝台、杨家柳。1958年以后,小宝台住户不断增多,原有住户逐渐向大宝台搬迁。1980年实行地名标准化后,村子恢复了历史名称“葆台”。历经数百年沧桑,今日的葆台村,又是什么样子呢?
我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根本没找到任何村落,只能请教工作人员。他告诉我,为了兴建地铁房山线,葆台村已经整体拆迁。而该村的回迁房建设已于去年9月破土动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村民们就会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新居。
从房山线大葆台站出发,沿着幽静的丰葆路向东走上十几分钟,路南就是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大葆台汉墓发现于1974年,经考古研究,确定1号墓为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墓,2号墓为其王后墓。墓室虽然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陶、铜、铁、玉、玛瑙、漆器、丝织品等400余件。特别是在1号墓的发掘中,第一次出土了“黄肠题凑”的实物,更使大葆台汉墓闻名遐迩。去年,我曾到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参观,那些精美的出土文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2号墓出土的一件透雕螭虎玉佩,系白玉质,圆形,直径7.1厘米。玉佩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镂空成樱花,中间镂雕一只盘曲螭虎。螭虎的身形是用阴线条刻出的,形象朴素而生动。玉佩边缘阴刻两圈弦纹,中间夹以双弧形纹。两千多年前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真令我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