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浪漫的事,就是带上TA去武大看海”,这位网友的QQ签名折射出了一个尴尬的现实:面对终于盼来的降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并没有做好准备,多座鲜亮的城市都在瞬间变成了“水城”。据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解释,作为一座老城,武汉很早就有了地下排水系统,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这种标准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的需要,如管网、箱涵等排水系统的口径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
这样的说法理所当然引起了网友的强烈不满。“一年一遇”者,一年内涝一次也,这样的标准实在是低得可以。据说,这样的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城市防渍标准”,绝非武汉才这样执行,“逢雨必瘫”其实已经成了困扰很多城市的难题。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很多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我们经常听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落后”甚至“100年不落后”这样的口号。显然,这个“N年不落后”并没有把城市排水系统包含在内。把能够体现“面子”的高楼大厦设计得几十年不落后,而作为“里子”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却坚持“一年一遇”的低标准,这就是很多城市的现实。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那座千年不涝的城市。据2010年7月14日媒体报道,6月21日,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未现明显内涝,“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这都得益于一个建于宋代的叫做“福寿沟”的城市排水系统。广东相关部门曾表示,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
虽然是一年前的新闻,今天同样具有说服力。一千年前的古人建造的排水系统仍然能够发挥作用,足以让某些部门所有的借口都黯然失色。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不知比当年已经发达了多少倍,但连一个城市内涝都治不好,让我们明白想要建出造福百姓泽被万世的工程,其实并不在于技术水平和建设标准的高低。
史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是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此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建设了排水系统。有专家评价曰,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也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赞叹”。不知道当年刘彝有没有喊出“一千年不落后”的口号,但史书上的一段记载却可以做为他“前瞻性”最好的注脚:
《宋史》上说,刘彝在赣州做官的时候“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刘彝令专家赞叹的“前瞻性”,只是源于他“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的为官态度。我敢说,那些创造城市规划“50年不落后”甚至“100年不落后”奇迹的官员,如果也能把同样的劲头用在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上,城市内涝绝对不会像今天这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