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
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光看GDP,瞧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城市内涝是考验……[全文]
“城市成泽国”呼唤慢城理念
“慢”的理念很受人称道,可落实得却不好。当今,很多城市发展为了打造耀眼的形象名片,更注重“快城”观念,大干快上,大力营造现代化的形象工程,最典型就是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中国首份《摩天城市竞争力统计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
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竟被一场场暴雨打趴下了,城市公共设施、排水系统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每年这个季节,这样的新闻都会准时发生,这让人对“慢城”的理念更加艳羡。
“快城”的确能在短时期内改善城市形象,可因为过分功利、过分追求城市政绩,城市基础性设施投入和重视意识不够强,却呈现严重的先天不足。很多地方的小水道和排水系统不够科学、通畅,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袁晓勐博士的话说就是,“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全文]
城市变“城海”,城市排涝如何“给力”
在城市的改造规划中,有的地方为了节约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把一些原生态的沟沟壑壑、自然河流等改造成管涵或者盖板涵,利用了地下资源,扩大了城市可用面积,却减少了城市的自然风貌,增加了城市排涝压力。
一些城市在建设新城的同时,不断扩充老城区的面积。然而这些扩充“只顾地上,不管地下”。如遇特大暴雨,扩建的老城区遭灾首当其中。因此在城市面积扩充的同时,也要加快老城区的管网改建,特别是排涝管网的改建。必须加大管涵直径和增加盖板涵的宽度来加大泄洪量,以达到迅速泄洪的目的,让老城区拥有与其面积和人口规模相匹配的排涝工程,造福一方。
给水排涝的地下建设,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充分测算给水的容积率、排涝的泄洪率,适当增大泄洪量,以应对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防患于未然。地下管槽涵不像明沟、河道那般,梳理方便……[全文]
“城市的良心”不在“面子工程”
大自然从来没有放弃对生命基因的锤炼和选择,使之不敢松懈。松懈者自我消亡,进化者保留选择。城市,经得起旱,经不起涝。
大涝,让城里人也尝到了一点苦头。从南国广州,到华中武汉,到北国首都,大雨一倾,“南浮”“北漂”,全城尽是“落汤鸡”。
据官方解释,这是由于规划的城市下水道建设标准,都是按照一到三年一遇的降雨量来设计的,而刚刚遭受的大雨是五到十年一遇的,局部地区达到了百年一遇标准的雨量。 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纽约的标准是“十至十五年一遇”;东京的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
上天是不管人间城市的设计标准的,怨天而无益,只能反思检讨城市下水道建设标准的规划。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意识并不弱,街道不比人家窄,大楼不比人家矮,怎么就没想起来下水道也要向人家看齐呢……[全文]
八成人称根源重地表轻地下
为何国内城市频发内涝?调查中,83.8%的人认为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建设‘重地表,轻地下’”;71.4%的人觉得是因为“排水系统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51.0%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城市在暴雨应急机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软肋”。
地形条件导致内涝
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水利学会顾问刘延恺指出,虽然不少人认为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应提高到“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但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
刘延恺说,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根据规范和重要性来设计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标准是“十年一遇”,一般街道的标准可能就是“一至两年一遇”。我们不可能把一般街道的标准都提升到“十年一遇”,那样投入会非常大而且没有必要。
“城市建设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应具备‘一管百年’的思维”,网友疾呼。[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