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中国多地开花。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其中,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厘米的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厘米的多达90%,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到78.9%,其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事件回顾:一月内全国14城遭“暴雨围城”

最近一个月以来,武汉、重庆、长沙、南京等地接连遭受大到暴雨侵袭。在北京,通往地铁的台阶变成了“瀑布”,立交桥下水深齐胸;在武汉,街头出现湖泊,操场能游泳。7月18日,南京遭遇今年以来最大暴雨,市区内涝严重,主干道交通瘫痪。部分沪宁城际铁路停运,69个航班延误。据记者统计,一个月以来,已有14个城市遭受内涝困扰。被淹的城市,大部分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暴雨袭来,积水严重,交通瘫痪,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是暴雨经过的城市最为直接的描述。另据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几天,淮河流域还将出现阶段性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降雨量将偏多两倍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受到严峻考验。

如今的中国城市,几乎年年必涝。为什么? …… [全文]

 城市内涝问责

暴雨“水城”频现,根源是城市规划短视

当城市的大街小巷随着暴雨降临而“积水成河”时,不仅赤裸裸地暴露出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严重“软肋”,也反映出现代城市建设中忽略城市最基本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应具备‘一管千年’的思维”。

在推进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美观,更需讲究实用,既要做好“表面工作”,更要加强“地下建设”,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建设不留“短板”。这些年来,很多地区遭受严重的大旱灾害。如果能通过科学……[全文]

城市规划“50年不落后”成空

“今天最浪漫的事,就是带上TA去武大看海”,这位网友的QQ签名折射出了一个尴尬的现实:面对终于盼来的降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并没有做好准备,多座鲜亮的城市都在瞬间变成了“水城”。

在很多城市的建设规划中,我们经常听到“30年不落后”、“50年不落后”甚至“100年不落后”这样的口号。显然,这个“N年不落后”并没有把城市排水系统包含在内。把能够体现“面子”的高楼大厦设计得几十年不落后,而作为“里子”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却坚持“一年一遇”的低标准……[全文]

 专家谈内涝

史培军:“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

究其原因是城市规划没能遵循原来的自然地理格局,是城市建设者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的城市规划是追求几何美,规划理念是美观的协调,不是景观的协调,其实城市本身并不存在一圈、两圈、越摊越大的环路型的自然地理格局。反之,西方的城市规划多是按照城市所在地自然景观格局依山傍水而建。所以,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了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城市处于一个网络化连通的关系,没有从平均设防水平提高到特殊地段的设防能力加强,就会导致由于一个地方出问题,通过其网络和枢纽地段的问题而殃及全身。一场大雨好比对一个城市的不同设防水平做了一个统一测验,高的设防水平必然也受到低的设防水平的殃及……[全文]

周俭:“24小时内排内涝 城市规划合标准”

“城市规划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内涝也是如此。”周俭解释说,城市排水等基础设施的规划是按照以前的天气记录来设计,“比如上海就是按照百年一遇的暴雨来设计城市排水,如果按照千年一遇来规划城市,对于城市建设来说成本太大,不经济。”他认为,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极端天气,引发城市内涝,这一现象并不在城市规划考虑的范围内。“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内涝应该看重的是应急机制,或者说多少小时能够排走内涝。”他表示,在规划上,一个城市能在24小时内排走内涝都是符合标准的。 与此同时,周俭认为城市内涝可以通过逐步升级城市公共设施来解决。“我们每次规划,都会从气象部门拿近50年或100年的气象资料,作为规划的基础。”如果这个城市所在的气候发生变化,城市规划同样会随之改变,“当然这是一个升级过程……[全文]

 众议城市泽国

城市内涝是考验更是拷问

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龙应台有个妙喻,要分辨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如果一场大雨使你全身泥泞,汽车轮子陷在路坑里,积水盈尺,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一个城市发达不发达,不光看GDP,瞧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城市内涝是考验……[全文]

“城市成泽国”呼唤慢城理念

“慢”的理念很受人称道,可落实得却不好。当今,很多城市发展为了打造耀眼的形象名片,更注重“快城”观念,大干快上,大力营造现代化的形象工程,最典型就是我国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中国首份《摩天城市竞争力统计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超过200座,相当于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

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竟被一场场暴雨打趴下了,城市公共设施、排水系统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每年这个季节,这样的新闻都会准时发生,这让人对“慢城”的理念更加艳羡。

“快城”的确能在短时期内改善城市形象,可因为过分功利、过分追求城市政绩,城市基础性设施投入和重视意识不够强,却呈现严重的先天不足。很多地方的小水道和排水系统不够科学、通畅,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袁晓勐博士的话说就是,“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全文]

城市变“城海”,城市排涝如何“给力”

在城市的改造规划中,有的地方为了节约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把一些原生态的沟沟壑壑、自然河流等改造成管涵或者盖板涵,利用了地下资源,扩大了城市可用面积,却减少了城市的自然风貌,增加了城市排涝压力。

一些城市在建设新城的同时,不断扩充老城区的面积。然而这些扩充“只顾地上,不管地下”。如遇特大暴雨,扩建的老城区遭灾首当其中。因此在城市面积扩充的同时,也要加快老城区的管网改建,特别是排涝管网的改建。必须加大管涵直径和增加盖板涵的宽度来加大泄洪量,以达到迅速泄洪的目的,让老城区拥有与其面积和人口规模相匹配的排涝工程,造福一方。

给水排涝的地下建设,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充分测算给水的容积率、排涝的泄洪率,适当增大泄洪量,以应对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防患于未然。地下管槽涵不像明沟、河道那般,梳理方便……[全文]

“城市的良心”不在“面子工程”

大自然从来没有放弃对生命基因的锤炼和选择,使之不敢松懈。松懈者自我消亡,进化者保留选择。城市,经得起旱,经不起涝。

大涝,让城里人也尝到了一点苦头。从南国广州,到华中武汉,到北国首都,大雨一倾,“南浮”“北漂”,全城尽是“落汤鸡”。

据官方解释,这是由于规划的城市下水道建设标准,都是按照一到三年一遇的降雨量来设计的,而刚刚遭受的大雨是五到十年一遇的,局部地区达到了百年一遇标准的雨量。 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纽约的标准是“十至十五年一遇”;东京的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

上天是不管人间城市的设计标准的,怨天而无益,只能反思检讨城市下水道建设标准的规划。我们与国际接轨的意识并不弱,街道不比人家窄,大楼不比人家矮,怎么就没想起来下水道也要向人家看齐呢……[全文]

八成人称根源重地表轻地下

为何国内城市频发内涝?调查中,83.8%的人认为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建设‘重地表,轻地下’”;71.4%的人觉得是因为“排水系统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51.0%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城市在暴雨应急机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软肋”。

地形条件导致内涝

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水利学会顾问刘延恺指出,虽然不少人认为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应提高到“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但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

刘延恺说,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根据规范和重要性来设计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标准是“十年一遇”,一般街道的标准可能就是“一至两年一遇”。我们不可能把一般街道的标准都提升到“十年一遇”,那样投入会非常大而且没有必要。

“城市建设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应具备‘一管百年’的思维”,网友疾呼。[全文]

 城市排水典范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暴雨围城”城市盘点

6月14日开始,南昌6小时降下31.5毫米暴雨,一些街道路段也出现了内涝,但整个城市“水上漂”的场景不复存在。

6月18日,武汉市遭受强暴雨袭击,致使低洼路段再次淹水,行人只能涉水而过,交通受阻。

6月23日正值下班时分,北京降下一场大雨。这场在夏季本属正常的大雨,却在北京引起一场大乱:交通暴堵、地铁停运、汽车被淹、无盖之井吞进2人,干旱的北京顿成泽国,直至深夜,还有大量因交通瘫痪未能归家的人。

6月28日,长沙受到强降水的侵袭,暴雨如注。受大雨影响,积水过深,许多车辆都被淹没,而道路也因为积水而变得无法前行。

在浙江,持续半个月的强降雨。杭州西湖平时高出湖面许多的长桥桥面被淹,亭子成了水中孤岛。造成此景的原因是杭州大量排不出去的城市积水涌入导致西湖水位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7月18日,南京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大降水,部分地区内涝严重,交通瘫痪。据市交管局消息,市区的新庄广场、中山南路、汉中路等路段积水较深,部分车辆出现涉水抛锚情况。面对瘫痪的南京,不少网友表示无奈,调侃道:“南京虽有长江、秦淮河、玄武湖,但一场雨下来,南京的‘江河湖海'全齐了”。

专题资料

专题质量调查

后记:150多年前,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近日一轮强降水过后,武汉、长沙、北京等多个城市出现了严重积水,交通几近瘫痪。“城市的良心”一阵阵绞痛,搅乱了人们的生活,搅痛了人们的神经。只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马路泽国”现象才能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