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车日只是个开始,记者巡城发现,广州的道路设施仍有改进余地
今天,广州第一个“无车日”。
一年前,中国首尝“无车日”,广州缺席。一片质疑声中,有关部门自辩,以当时广州的道
路设施状况,开展“无车日”可行性较差,会对公共交通造成压力。
一年后,广州也决心“试一试”。撇开所谓的示范意义,离真正意义的“环保出行”,广州的道路设施准备好了吗?巡城一周,尚不乐观。
街道挤压“人行道”
最环保的出行,当然是走路。
可对于广州城,步行绝对算不上快乐体验。有一个评论员形容得很贴切:广州很多街道已经不能算是街道,不过是一条便于汽车高速通行的汽车道而已。
先看东西向的黄埔大道,以“没有红绿灯”为荣。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不堵车”,可有些地下人行过街隧道实在是“有点远有点偏”。
再看南北向的广州大道,更是把汽车道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广州大道南,自客村立交后,5公里路段没有一处专供行人过街的设施。从上冲到洛溪桥脚段更是几乎不见过街设施,总可以看见一些行人“向左看,茫然;向右看,更茫然”,最终一咬牙爬护栏,穿行在车流里。
就连很为行人着想、人行天桥林立的“东风路”,都是一个个血的教训换来的。
自行车道芳踪难觅
在广州,走路难,骑自行车就更难了。
东风路不给骑自行车,已经好多年。至今没有松动的迹象。
2006年底,在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直接对一些城市取消自行车道的做法提出反对,并要求今后任何城市新建的所有道路(高速环线除外),都应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当时,广州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新区新建城市道路都将设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两者设置在同一平面。
2007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陈忠谦等代表提出,要取消城市主干道不允许自行车行驶的限制,恢复原有的自行车道,并大力加强新的自行车道的建设和维护,同时要支持和鼓励建设自行车停车场。有关部门在答复时也作了承诺。
然而,至今在广州市的新建道路里,自行车道依然“芳踪难觅”;而在旧城区恢复自行车道的,也是寥寥无几。
对于自行车一族来说,最苦痛的莫过于几座大桥。目前除了海珠桥等一些年代较久的桥梁有自行车道外,包括广州大桥、江湾大桥、鹤洞大桥、珠江大桥等新建大桥都没有自行车道,骑自行车的人只能沿着桥上的人行道推车而过。
两大公交难题待解
一个大城市“环保出行”的根本,关键在于公共交通的完善。
广州的公共交通,尚有两大难题待解。
公交优惠何日兑现?广州公共出行成本一直比较高。今年年初,广州曾就公交地铁票价优惠方案举行听证会,却至今尚未实施。据报道,市财政局已准备了5000万元用于优惠补贴。而市交委也在3月底答复市民,称优惠方案已确定,正准备配套财政资金,因需十几亿元,须政府和人大相关部门审定。
而城中村的公交接驳,依然是个难解的结。到天河区棠下、东圃一带,白云区新市、同和一带,海珠区新港路、南洲路一带的城中村转转,摩托车、电瓶车、三轮车、面包车依然作为无牌无照的“公共交通工具”兴盛发达着。私家车更是呈急剧增长的趋势。没办法,市民有太迫切的需要。来自广州市政协的专题调研显示,广州市公共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分担率仅为24%左右,与伦敦的72%、东京的87%、香港的90%相比,差距巨大。
“公交优先,环保出行”在广州,依然是个窘迫的话题。“无车日”,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