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中国城市无车日 >>其他 >>
 
一年一个“无车日”有多大意义

时间:2008-09-2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肖雪慧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汽车本位在城市建设上的主要表现是压缩摩托、电动车、自行车的空间。我所在城市虽不像有些城市一味禁摩禁电,但对这些大众化交通工具的挤压也毫不手软。现在的马路是越来越宽了,但留给骑车人的路面却越来越窄了,特别在到处耸起的高架桥旁边,有的自行车道被收缩成一米宽,有些地方的路面干脆全部没收而划归了汽车,自行车被赶上街沿,跟行人挤在一起。连小街小巷也设计得事实上以轿车为主:一半或三分之一路面划给了轿车停车,剩下那点窄得可怜的路面,自行车得跟轿车共用,对面汽车飞驶而过,骑车人就只有赶快躲闪的份。

交通法规的汽车本位不用说了,凡大城市生活的无车族都不会缺少体验。而市中心有些步行街,不准自行车过,轿车却可以通行。这“步行街”就很有点幽默了。

某些规定纯粹是对骑车族的刁难。由于刁难,我们学校附近曾上演过“车骑人”奇观———扛自行车过马路。去年一位同事在离学校不远处的购书中心十字路口目睹了下面一幕:一位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见允许行人和自行车过马路的绿灯亮了,正想过去,却被值勤人拦下:“你这是逆行,不能从这里过。”年轻人说:“又不是骑过去,我推车过去。”值勤人斩钉截铁:“推过去也不行!”情急之下,小伙说:“我扛过去总可以吧!”值勤人语塞,还没回过神,小伙已经扛着车过去了。人们大饱眼福,同事也有幸目睹了扛自行车过马路的奇观。不料想几天后,我自己处在了那小伙的位置。也是同一十字路口,也是同样的方位,目的地恰好就在对面一机构背后的住宅楼,过马路便是。骑车到路口时,正好绿灯亮,我推车随行人过街,被拦下,要我先往正前方过马路,再顺着绕过来。就是说,本来一过街便到目的地,却要绕个270度,过三次马路。加上三次等红绿灯的时间,这可是好几分钟!难怪那小伙子宁可扛车过去。

我是肯定演不了扛自行车过马路这一幕的,只能质问为什么不能推车过马路。值勤人振振有词:“这是上面的规定。”哪里来的上面?哪门子的规定?值勤人肯定也没有答案。被刁难彻底败了兴,转身骑回了学校。

这种刁难其实无助于汽车畅通无阻。对此只能作一种解释:根本不把骑车族的时间当时间。

挤压无车族,让行人和自行车之类大众化交通工具给汽车让路,除了表现在几乎一切社会生活方面的固有偏向(这种偏向,大家心照不宣,就不说破了),背后还有只认GDP不认人的政绩观作祟。好些年来就嚷嚷着要把汽车发展为一个经济支柱。所以,为了汽车,城市不断占据农田、胀大腰围。城市比过去大了好几圈。过去成都有“穿城九里三”之说,现在已经翻几番,成了巨无霸。其他大城市情况也相仿。居住在这样的城市,公交又不甚方便,如果再不让骑车,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就犹如过去缠了脚的农村女性,被决定性地收缩了活动空间;对许多每天要外出上班的人来说,则是无端增添了诸多不便、无端提高了出行成本。这当然不人性!

然而,正如地震后有余大师含泪笑说死难孩子上天做了菩萨,挤压自行车、电动车的城市方略也断不会缺少“专家”提供依据。饮鸩止渴的汽车“经济支柱”说是一个,此外,最著名的专家说辞就要数“自行车污染比汽车严重”了。

“专家”尽可以空口说白话,但市政当局不能不尊重中国的真实国情。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却并不富裕,加上收入差距巨大,即使不谈环境影响,中国也永远成不了车轮上的国家,选择自行车或电动车、摩托车代步的始终是大多数。现在汽车已经过多,城市再怎么不断胀大腰围,也很难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且,以中国的人口,别说所有人都开车,哪怕一半家庭驾车出行,都将人人寸步难行。

发达国家早就在反思过去的发展方向。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也为了鼓励市民选择更有利健康的出行方式,法国不少城市率先在街上定点摆放许多自行车供市民取用。英国一些城市也相继在街头设立便民自行车,最近,美国纽约也开始实施。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伦敦八分钟就以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方式展现了伦敦交通的特色———双层巴士和自行车并行不悖。

希望今年无车日的“人性化街道”这个主题不是说说好听而已,而是要对现有发展模式有所反思,对现有城市交通规划中的诸多不公正有所关注。否则,“无车日”无意义。

如果不是《南方都市报》有文章提到无车日,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一查,原来定在每年9月22日的“无车日”已经有些年历史了。据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择了“人性化街道”为今年主题。在人们的经验中,很多以什么群体或现象命名的“日”或“节”,不是让人觉着被命名得特别弱势就是很稀缺,所以多少有些讽刺意味。“无车日”,在当下中国就属太稀缺,即使在一年一度的无车日,也不过是马路上跑的汽车可能比平时稍少一点。而“人性化街道”这个主题,也跟设立什么“节”什么“日”的情况差不多,缺什么设什么。

十数年来,我们大小城市的街道越来越非人性化。非人性化,不是指汽车多,而是交通法规和城市建设上的“汽车本位”,使骑车族和步行族越来越无路可走。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一年一个“无车日”有多大意义 的资料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