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并非今年才有,但今年的无车日却非同寻常。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无车日活动。
我市无车日活动已做出具体安排:16日,“步行运动日”;17日,“学生安全日”;18日,“环保日”;19日,“文明行车日”;20日,“清洁能源日”;21日,“轨道交通日”;22日,“无车日”。
无车日向我们发出什么信号?
事实上,无车日并不只是在我市开展,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全国性活动,目前至少已有108个城市加入。
根据建设部此前拟定的相关计划,今年9月16日至22日举办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其中9月22日的“无车日”活动是整个公共交通周活动的高潮。
将公共交通周与无车日挂钩,其实质就是要开创出行和谐的局面。现实状况下,围绕着交通出行,各类不和谐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
车与路不甚和谐。我国600多个大中城市的道路总长不足20万公里,而这不足20万公里的城市道路容纳着50%的机动车。
公交与小车不甚和谐。不少人认为乘坐公交车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无论出行便利于否,随时动用自备车,无形中增加了道路的塞车机率和频率。而在美国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这个或许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90%以上的居民都没有小汽车,平时出行都乘坐公交,如果周末要去海滩,或者是乡村之类的地方度假,他们就会租车。
公车使用不甚和谐。全国政协委员刘光复曾经指出,每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达2000多亿元,几乎和2006年的国防开支相近。有人测算,许多公车真正用于公务的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公车私用客观上增加了道路的占有率。
此外,还有汽车消费与能源消耗不甚和谐;汽车污染与环境不甚和谐,等等。
从人人出行皆和谐的角度,乘坐公交出行应是我们鼓励和大力提倡的。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已从大力拓展公交和限制私车两方面开展工作。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10城市现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0条,运营线路总长444公里。上海通过私车牌照拍买变相限制私人购车;深圳等地则以提高停车场费用为手段,加大私车的使用成本。当然,由于各个城市的情况不同,在构建和谐交通社会的进程中,其对事情轻重缓急的把握、具体举措是不一样的,北京、广州、成都的做法就有别于上海、深圳。因此重庆也当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