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负担“企业家”承担还是…户籍改革后重庆“新市民”的就业能解决到什么程度,企业的“五险”资金来源就都成了箭在弦上的问题。按照城市职工的养老保险上缴费率计算,现在重庆市的养老保险费率是28%,如果加上企业上涨的其他税收,一个企业的总的税费要提升50%以上。届时“企业家”的钱从哪里来,重庆的企业能堪如此重任么?而一旦企业不能开工,在下岗工人之外失业的“新市民”又成社会负担,改革失败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后果又将由谁来承担呢?“新市民”所要承担的个人养老保险费率,当真只有8%?
……
对于重庆户籍改革的思路,很多疑惑性的难题仍然待解。
城市化改革,借口还是理由
缓解年轻劳力缺乏的局面
重庆市政府委表示,重庆首批展开的转户对象,将以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他们平均年龄为32到33岁。作为打工一族,他们还有10到20年工龄,不用政府急需支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金。同时,他们工作期间还要自行缴费,可减少财政压力。言外之意,对于那些缺乏劳力、老弱病残的农民来说,他们构不成“工”的资格。做不成“工”,是否就意味着“市民”不了?或者,他们的被市民化乃是占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光?
缺少城市建设用地
重庆推进户籍改革的重要动因之一,是解决城市用地的困境。重庆可用建设用地仅9000多平方公里,基本已用完。而今后几年,全社会基础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新增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这2000多平方公里从哪里来?于是想到了将农村土地转成建设用地。可是这样一来,我们中国十八亿亩的耕地红线还能否守得住?
现代化=城市化=户籍化?
真城市化还是伪城市化?
在现代社会,“城市”代表着工业,代表着发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也就是现代化的别名。据了解,重庆市户籍准入按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对进入主城,是适度放宽;对进入31个区县城市,采取进一步放开落户条件;对于进入乡镇,是全面放开。“也是考虑到现实的情况,不可能一步到位。”重庆市发改委一位官员表示。全民都在户籍上城市化了,实际居住地不变,生活质量、生活习惯不变,农民城市化以后的生活跟原来的农村生活还有什么差别?意义何在?倘若城市化的过程中破坏了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农民原有的生存资源,农民的生活质量反不能与未城市化之前相比,那到时候又要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