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搞新农村建设,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工作做好了,农民怕就不会再如现在一样,抛妻舍子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国人安土重迁,假如农民呆在家里而同时能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福利待遇和生活质量,加之有青山绿水、新鲜空气相伴,又何必非要在名义上被“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政府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来创造城市化的生活质量;户籍制度改革,最终目的是要改变长期存在的城乡之间巨大的制度差异。这两个目的,何必非要在名义上做?
“市民化”了就能现代化了?
“现代化”是一个内涵时刻随时代变化的名词。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说到根本是人的现代化,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怎能有综合竞争力,国民生活质量如何能够真正提得上去?难道“市民化”就等于现代化?我们专注于“市民化”的推进,让年轻劳力进城做低层次的农民“工”的时候,何如专注于在教育事业上做好人的现代化的工作?如果“市民化”的结果是不能让“新市民”的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中国的未来会怎么样,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问题怎么解决?
“城市化”了就能“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30年来,这个“特殊群体”在为工业化、城市化做出历史性巨大贡献的同时,却难以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国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公平”是对比出来的,难道在全市几千万人都有了一纸城市户口之后就能均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了?全民分享的“成果”又从哪里来?城乡户籍制度可以打破,福利待遇可以统一,但何必非要在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拿走农民工的土地?难道农民工在得到市民待遇的同时非要以失去土地为代价?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社会矛盾隐忧
重庆全域上马城市化,未来可能要面对一系列的后果,如耕地减少,农田水利所发挥的抗旱排洪功能丧失,城市规模过于庞大造成饮水困难、交通拥堵,大量城市富余人口所造成的财政负担、社会压力等等,还有好多目前不可预测的局面可能出现。扩而大之,届时如果全中国同时拥有三五十个像“京广上”这样的大城市,神州大地能堪重负?大面积地城市化之后,中国的发展模式又将如何转型?届时又将追求怎样的现代化?
“试错”代价难估
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人”在这里可以由单个的个人上升到整个人类。 中国人又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300万人进城,能直接拉动城市数百亿的消费,形成真正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同时,新增300万城市人口,农村就减少300万农民,农村人均占有的资源就会增多,农民收入也会提高。” 重庆市长黄奇帆如是说。
“摸着石头过河”没错,但大面积“试错”的代价巨大。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办法》从“试行”改为行政立法强制推行,回头难矣。
“发展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惠民政策”的施行必须充分听取民意,也需要充分而科学的论证。人的主观意志代替不了客观实际,局部的成功模式未必可以在大面积普及的过程中取得成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空口不能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