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 关于最初两年338万人的转户口目标,重庆市政府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步骤,一步一步照计划来办。第一批要转为城市户口的就是在重庆市中专或中职学校里就读的70万农民学生。
杨澜:过去这些孩子是算集体户口里面的?
黄奇帆:过去集体户口也没算,因为中国的制度,大学是宝贝疙瘩,农民的小孩只要上大学一进学校就是学校的集体户口,就成为城市户口,所以大学生都是城市户口,但是中专生没有这一条。那重庆现在呢,既然农民的小孩去读了中专,就是准备在城里、在工厂里找到蓝领工作的岗位,你应该把他从学生时代就转为城市户口,让他跟城市的学生一个待遇,所以这是一件事,也就是到9月底以前,我们两个月内,会把70万学生都转好,现在学校里放暑假,老师、校长们做方案,开学以后跟学生一沟通好,就可以高高兴兴办了。
画外音 按计划,今明两年,重庆首期转户的338万人,包括三个部分。除了70万中专和中职学校的学生,还有过去遗留的重庆主城近郊区及库区的征地农民,共40多万,以及220多万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家属子女。由于户籍改革涉及农民最根本的土地问题,一些人也担心,转户口是否把农民推向无地、无房、无业的“三无”行列。而重庆户改,最让人称道的地方之一,是城市户口及保障的取得,并不以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为代价,不是以土地换户口,以土地换城市的保障。而是只要有稳定的就业,就有城市户口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农民原来就拥有的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在自愿的原则下,按市场价值进行流转,转化成为户改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第一笔财富。
1958年1月9日,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户籍制度由此建立,中国人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快速的都市化以后,一些大的都市和一些中等的城市、二线的城市,差距越来越大,这个时候的大都市的户籍也开始固化,开始升值。城乡割裂带来迁徙不便,遭遇不公等弊端越来越明显。快速的城市化和原来僵化的户籍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杨澜:其实谈到户籍制度改革,一方面是把它放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前所未有的历史进程当中来看,同时也要把它放在从过去的五六十年的户籍制度沿革来看。做为城市的领导者,从历史的角度,你觉得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或者说我们在做的这么多事情是为了什么?
黄奇帆:你这个问题非常关键、非常重要。城市化、工业化是整个中国今后三十年长周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未来发展的两个轮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关键的是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中国城乡统筹的要害是农民工的户籍制度怎么解决好的问题。城市化、工业化不是城市人口自拉自唱、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农民逐步减少,农民工转化为城市市民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多长,城市化过程就有多长。
如果把这个户籍制度改好,情况就会不一样,有五个好的意义:
第一,农民工在城里工作几十年,让他回农村养老是不公平的,那么他在城里边待着就应该跟城里人同工同酬同待遇,享受同等市民待遇。这是个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