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日前宣布,决定推出酝酿已久的户籍制度改革,其具体做法是逐步采用一种全国性的居住证制度,以取代目前实行的城镇乡村二元化户籍制。
中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体现为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和户口迁移制度。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尽管曾一度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其中的种种弊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以供应城镇居民定量粮为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实行二元户口管理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再者,户口迁移制度过于严苛,不仅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而且城镇之间易地而居也需耗费时日层层报批,如此做法显然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
由于一味地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迁移,结果不仅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且直接导致了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低下。
实际上,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便着手筹划户籍制度改革,并充分注意到这一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为改革并非简单地把“农村户口”改成“城市户口”,而是要让广大农民从户籍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大陆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在与农业户口挂钩的民政、劳保、教育等福利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从而在制定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协调社会利益分配格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城乡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为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改革现行户籍制,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行一种更为公平的户籍制度,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让更多农民可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福利待遇,使中国不再有“乡下人”和“城里人”的身份差别。这将是中国社会一次历史性的变革,理所当然地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制度的公正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政府全面推行户籍制度改革,是向实现社会公正迈出的新的、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