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城镇化”一词被一以贯之地予以强调。这一系列决策指向明晰: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要把稳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城市化在中国叫做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传统分散的乡村向现代先进的城市集中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人口聚集过程。”国家发改委土地和区域经济研究院副所长肖金成在近日召开的“中经求是论坛”上公开表示。
据公开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之比为18.96%,到1996年首次超过30%,达30.48%。截至2009年底,中国城镇人口为6.22亿,城镇化水平达46.6%。中国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近5年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增加0.9%。
从大国经济成长历史看,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创造了新纪录,美国的城镇化速度在最快时期每年大概提高0.5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趋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将达到70%。”
根据国际上流行的以城镇人口占比来衡量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当城镇人口低于30%时为初期阶段,在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据此判断,中国在1996年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而目前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
然而,古语云:“欲速则不达。”
城镇化高速发展下,是对城镇化质量的担忧。“我们城镇化率虽然达到了46.6%,也有很多农村人口流向城镇,但这是一个浮动的城镇化,是一个有水分的城镇化。很多农民工并没有真正在城市安居乐业。”国家住房和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秦虹这样说道。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常理来看,各个劳动力流入地的地方政府都希望吃“人口红利”,都希望在招工需要人的时候,农民工能“招手即来”,而在没有订单时也可以“挥手即去”,不愿意承担“移民落户”的责任。当地的一些居民也可能认为外来人口抢了他们的饭碗,或者是增加了他们的生存压力。
“以上是从城镇化发展人的质量方面的不足。”秦虹在论坛上还表示,从物的质量来看,中国城市发展往外扩张的过程是一个没有规律的扩散。城市地域扩散速度非常快,但是城市的综合承受能力未相应提高,在应急服务和管理上出现了危机和挑战。
也就是说,过量规划和过度投资间接导致了基础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的缺失。数据显示,1979年至2009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总完成量约4.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是GDP年平均增长率的3倍左右。
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后的安置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却鲜有人问津,一项调查揭示,全国尚有28%和63%的行政镇没有集中供水和垃圾处理站。
“中国城镇化总体上来讲,大城市所占整个城市数量的占比在逐步提高,而中小城市、特别是2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发展是在减少的,中小城市发展滞后,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郑风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