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中国的古建筑和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宅院屡遭破坏。而如今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的运动,那便是保护历史遗迹。北京市将中央政府划拨的部分奥运款项用于修复历史名胜。相关官员称,自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北京市和中央政府已花了5700万美元对北京进行改造,其中一部分钱用在了维护老城区上。
在广东台城,古老的民居和祠堂正得到修缮。在北方,黑龙江的哈尔滨也在大力挽救20世纪初叶建造的俄罗斯风格的石木建筑,对砖结构进行修补,加固图案精美的外立面。山东济南将18世纪的滨水亭台和平房保留下来,放弃了将这些建筑拆除后以仿古“赝品”取而代之的计划。
过去30年来,中国一直以发展经济作为绝对重点,而重新重视历史遗迹的保护可说是一大转变。在华南,广州市已建立了市区改造听证会制度。过去,这个城市曾将老居民区整片整片拆除,用于商业开发,房主们不得不迁至郊区,有时候还要受到房子质量不过关的困扰。而现在,再开发规划只有得到受影响地区70%以上的居民同意才能通过。
在许多情况下,这类保护措施都着眼于吸引游客到历史名胜区观光。比如哈尔滨修复的街区内便有一片包括画廊、咖啡馆和时装店在内的购物区,而济南老建筑现在成了新餐馆所在。中国许多建筑珍品都已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或是成为近年来飞速建设和现代化的牺牲品。如今这些重建工作也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和建筑界在20多年来,为保护已为数不多的建筑艺术瑰宝而多方奔走的结果。
过去20年中一直活跃在历史遗迹保护运动前沿的北京作家、社会活动家舒乙说:“政府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北京可说是历史遗迹保护的主战场。作为中国过去900年中多数时候的政治中心,北京古建筑为数众多。但作为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北京人口已逾1500万,而且数量还在增加。商业化的冲动正威胁着北京历史文化中心的地位,这也使得北京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受到全国上下关注。
1949年时,北京还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城市,面积约650平方公里,四周还围绕着高大的城墙,城里有7000 余条胡同。这些曾经尘土飞扬的胡同如今已铺砌整齐,每天还有大批蹬着三轮车的小商小贩、骑自行车的路人和出租车来来往往,穿梭于其中。
到如今,在这座古老的城市,已有3/4的老城区被推平。曾有学者在上世纪50年代建议政府,将行政机关布置在老城外的其他地方,但遭到拒绝。相反,他们将市中心的老宅院拆除,再以符合现代政府要求的办公楼取而代之。到了60年代,古城墙再次在当地居民的反对声中被拆毁。但直到8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后,才开始了大规模拆迁居民区行动,并导致一批珍贵建筑的损毁,其中包括为了修建金融街而拆毁的500座明代(1368~1644年)民居。
但最近,北京迎来了保护历史遗迹的新契机,那便是2008年奥运会。虽然有很多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为奥运会修建新场馆和道路会导致更多老居民区遭到、破坏。但恰恰相反的是,为了迎接大批到访游客,北京市将中央政府划拨的部分奥运款项用于修复历史名胜。相关官员称,自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北京市和中央政府已花了5700万美元对北京进行改造,其中一部分钱用在了维护老城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