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于中华大地上的古建筑,是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朱启铃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人士发起了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活动,成立了“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教授等前辈,以清《工程做法则例》为课本,以在清宫营造过的老工匠为老师,从清代建筑入手,由近及远,将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相互比较,加以整理,用近代建筑表现手法图解注释;同时,他们的足迹遍及16省200余县,调查建筑文物、传统民居、城镇等2000余处,对祖国大地上的古建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鉴定、测绘工作,为我国古建筑文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一批又一批历史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我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在显著成绩的背后,还存在某些欠缺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某些人,尤其是某些领导干部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文物的现象。这种现象,近些年来屡有发生。这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进行思想教育和立法、执法手段,正在逐步解决。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古建筑及其保护的特殊规律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言必称“威尼斯宪章”、“雅典宪章”,而不是脚踏实地的研究中国的古建筑应当怎样修。这种现象,和五十年前毛主席批评过的某些同志“言必称希腊”没有什么区别。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有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的鲜明特点。它在材料、技术、构造做法、损毁规律及保护维修手段方面与西方古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的文物保护经验、理念时,一定不要不加分析地照搬,要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加以运用。
在这方面,罗哲文先生是我们的榜样。他在五十余年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努力寻求中国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内在规律和措施方法,逐渐形成了他的“中国特色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的思想。2005年10月在曲阜召开的当代古建学人会议上,形成了一份重要文件 ——《关于中国特色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及实践的共识——曲阜宣言》。这个宣言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导古建筑保护维修的典范,是中国自己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宪章”。它目前虽然还只是一个非官方的文件,但必将对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维修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首要工作,除保护好古建筑文物之外,还包括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他们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的作用,去见证和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