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置身于康百万庄园,还能感受到康百万家族当年富甲一方的情景,康百万家园不仅有宅居、书院、戏楼、祠堂,还有林场、造船场、饲养场、木材场,甚至关押违反族规之人的建筑和豢养兵勇的地方。山西乔家大院的规模和康百万庄园相比,只有其1/19。
张祜庄园发家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开办的“柏茂钱庄”,在当时巩义东地区是第一富户。在张祜庄园一窑洞内,还展览有张家经商史,鼎盛时期,在开封曾有一条商业街完全属于张家。
与张祜庄园同属于巩义市新中镇的泰茂庄园张家,在清朝中晚期也兴盛了100多年,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商业,经营的都是红红火火,鼎盛时生意向东做到开封,往北发展到太原,南到武汉,西到西安等大城市。
留余
家训匾道出传统豫商核心精神,体现其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的处世风格
走进康百万庄园主客厅,抬眼看去,上面挂着一幅《留余》匾,造型如迎风招展的旗帜。李春晓说,《留余》匾是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中华名匾,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而康百万家族之所以能兴盛12代400余年,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块家训匾。“留余”思想体现了传统豫商崇尚中庸,低调内敛的处世风格。
“留余”匾开篇就写了四句话:“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告诫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用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的人。接着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把留余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漫步于康百万庄园内,很多建筑、匾额都体现着这种“中庸思想”。李春晓说,在康百万庄园内,几处院落的大门内侧都建有扇屏门,平时是关着的,只有婚丧嫁娶、迎接贵宾时才打开,这个扇屏门也体现了康家的“留余”思想,他们忌讳让外人一眼望到底。
这种中庸、低调内敛思想还体现在康百万庄园处处悬挂的匾额、楹联上,如“致中和”“端洁退让”“行贵简”等。
而在张祜庄园内,也留有一篇刻于光绪年间的家训碑文,崇尚的思想与“留余”匾有异曲同工之妙。“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姿钉牲禽……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
恋乡
康百万家族重乡土、很少有常年在外不归者,并开创我国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先河
虽然康百万家族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策略,经营方式与内容也不同,但康百万具有着鲜明的豫商特色,重乡土、恋家乡,很少有常年在外不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