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历史建筑群历经东汉、北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种类最多、持续修建时间最长、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历史建筑群。其民国(1912~1949年)时期建筑较好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形貌,为人们考察、研究民国时期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嵩山历史建筑群的民国建筑主要集中在太室阙和中岳庙,分布在中岳庙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太室阙保护房、中华门、遥参亭、崇圣门、东朝亭、化三门、御书楼及其左右的东、西顺山房,共9座。除中华门、化三门、御书楼左右的东西顺山房已失历史原貌外,其他5座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完好。
太室阙保护房: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中岳风景区整建会为保护太室阙而修建。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四架椽,硬山式布瓦顶。四面墙体用青砖砌筑而成,宽厚敦实,南北檐墙各起3券门洞,墙厚1.52米;东西两山墙各起1券门洞,墙厚1.08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房顶坍塌。1953年冬,文物部门依照旧制维修复原。房内墙东西距阙身1.04米,南北墙距阙身1.36米。房屋虽小,但在预防太室阙遭受自然侵蚀(风吹、雨淋、日晒、雷击等)和人为破坏(刻划、搬迁移做他用、拓印等)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该保护房是民国期间全国修建的唯一一座文物保护设施。
遥参亭:原为清式重檐四角亭,1942年改建为八角攒尖黄琉璃瓦覆顶重檐亭。前后两面辟方门,供人南北穿往,其余六面下为坎墙,上为棂窗。亭檐下面的枋木和雀替上,雕有透花人物和戏曲故事多幅。形象优美,工艺精巧。
崇圣门:原为过往门庭,形制和峻极门相似。1942年中岳风景区整建会改建为现制。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歇山式灰筒板瓦覆顶。门内分上下二层,上层南北两面均辟为窗,增加采光效果。下层中心间前后置棂门,东西两次、梢间前后置方形窗。此门具有明显时代特征。
东朝亭:原为东朝房,1942年改建为六角重檐攒尖灰筒瓦覆顶凉亭。
御书楼:是储存道教经典符箓的地方,因清代皇帝祭祀中岳时,御祭文碑多在殿内书铭刻制,改名御书楼。民国八年至十五年(1919~1926年)重修时,删改了原建筑风格。现存建制为面阔11间,进深3间的歇山式黄琉璃瓦盖顶的两层楼房,与传统建制式样大相径庭。
上述民国建筑的修建背景说来话长。1936年夏,学者董作宾、刘敦桢等人考察嵩山文物古迹,在太室阙西阙正面第四层上发现如是留言:“有1922年武进庄某因修《河南通志》调查金石至此,铲除旧刻,题名其上,睹之令人发指。为保存古物计,希望当局应有罚一儆百的处置。”基于同感,董、刘等人书面建议南嵩山历史建筑群历经东汉、北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种类最多、持续修建时间最长、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历史建筑群。其民国(1912~1949年)时期建筑较好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形貌,为人们考察、研究民国时期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