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城乡总体规划 >>各地动态 >>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2010——2020)专家研讨会召开

时间:2007-09-26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佚名

 
李铁:被误读的城镇化 2013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2013年4月29-5月5日 张家界城镇体系规划
难题与对策: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长沙天心城市设计
 
分享到: 更多

 97——8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编制领导小组召开会议,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对北京清华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广东城乡规划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等六家国内知名设计单位进行的“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咨询”的研究成果进行研讨。市规划局潘安局长在会上介绍广州市城市总体战略发展规划咨询的背景和过程,吴良镛、周干峙等十余名全国著名城市规划、环境生态、交通发展专家对六家单位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和讨论。广州市政府将在专家研讨会的基础上,对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并同时咨询公众意见,完成《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编制。

一、背景

 “十五”期间,广州市城市战略规划和总体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得到加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广州市市委九代会在原来“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八字方针”的战略基础上,提出了“中调”的战略。从“八字方针”到“十字方针”反映了广州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和转折期,城市发展从向外“拓展”为主上升到了外延“拓展”与内涵“优化与提升”并重这样一个新的高度。经过七年快速有序的发展,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要变化,广州的城市发展战略也需要重新思考与定位,空间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同时,为了贯彻落实总体规划“政府组织、部门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组织原则,集思广益,深入研讨面向2020年的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提供技术支持,开展了此次战略规划咨询。

  今年4月份,六家设计单位接受了本次规划咨询的任务书,于今年8月底提交了研究成果。本次规划咨询的研究范围为广州市十区两县级市,重点研究范围为市辖10区。研究内容包括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两部分。参与单位采取三加一模式,在完成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一项建议开展的专题研究。

 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分配综合研究

 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定位

六家设计单位

 2、城乡空间体系

 3、城乡空间发展策略

 专题研究

 4、非建设用地与城乡增长边界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

 6、新区发展战略

 北京清华规划设计院

 7、旧城保护与更新战略

 同济大学

 8、产业发展与布局

 中山大学

 9、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特色营造

 广东城乡规划设计院

 二、六家咨询单位的建议与特点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的建议与特点(领衔专家: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主要建议包括:

 1)将广州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信息流通枢纽和科教创新平台,率领我国南方地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家中心城市,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家园城市。

2)提出了实现定位的途径:拓展腹地范围,成为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龙头”;落实国家战略要求,成为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核心“枢纽”;迎接全球化趋势,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塑造良好城市空间,成为让市民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家园”。

3)提出了总体发展战略:依托空港和海港、“节点”升级的国际化战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竞争力提升战略;由“基地”向“高地”转变的中心职能强化战略;变“产业板块”为“家园城市”的城市品质塑造战略。

4)制定了空间发展策略:转变空间增长模式,在总体框架下重点出击,有序发展;提升区域服务职能,壮大中心城区,从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的空间组织方式;着眼广州与周边区域,构建格局开放、联系高效的市域空间结构。

5)规划了“一城多核,南北双轴,东西两翼,四角山水”的空间结构,提出广州总体发展框架应该是融入区域、整合市域、引导市区集约发展,多中心、能够提供区域服务职能的中心城区。

6)制定了交通发展策略:交通发展战略应站在区域的视野,城市远景目标的高度,达成城市与区域交通体系的有效衔接、与城市空间结构的高度契合,通过建设运转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促进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形成。同时,注重交通设施建设的时序,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

 1.提升广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强化市区交通枢纽中心建设

 2.以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为实施空间的突破口,积极参与区域协调

 3.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调整、土地利用相结合

 4.适应城市和区域发展,适时调整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和建设时序

 5.全面实现公交优先,促进公交跨越式发展

7)制定了建立“四角山水”的大山大海区域山水格局的文化特色策略,包括:延续轴线组织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创造新城文化,增强城市文化内涵;加强特色地段建设,凸显城市文化特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城市定位符合广州实际,提出“一城多核、南北双轴、东西两翼、四角山水”的城市宏观格局,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充分探讨了广州地区和珠三角区域的城市布局特点、相互关系、交通条件等因素,提出了分析成果、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

2、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的建议与特点(领衔专家:尹 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建议包括:

1)从不同层面综合分析了广州的未来发展的定位:全球层面——世界级的交易中心、制造业基地;东半球层面——中国辐射非洲、澳洲、及中亚、南亚的重要枢纽;东亚层面——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的战略桥梁,区域性国际服务业中心;中国层面——引领华南地区发展的中心力量;广东层面——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珠三角层面——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2)制定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包括:走向海洋时代,主动策划整体布局,统筹全球和地方两股动力;重点发展轴带地区,建立外围反磁力中心,统筹区域发展;构造区域性生态网络,共建国家公园体系,统筹人与自然发展;面向世界城市目标,优化中心城区职能,统筹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产业链条,统筹安排城乡用地;弹性规划应对不确定性,协调近期与长远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3)明确了新区发展的规划目标:走向精益增长,推动城乡和谐;实现中心疏解,打造发展极核;提升竞争能力,培育高端职能;创建时代标志,塑造人居典范。

4)制定了新城总体发展策略:布局区域快速交通网络,构建网络城市结构;加强区域协调,构建发展集群;提升新城品质,增强新城活力。

5)总结归纳了广州的10个新城,分为四类,分别制定了发展模式。内城嵌入型新城发展模式:白云新城、珠江新城;轴向拓展型新城发展模式:萝岗新城、大学城新城、广州新城;外围增长型新城发展模式:花都新城、南沙新城、荔城新城、街口新城;区域协调型新城发展模式:新客站新城。建议近中期积极建设新客站新城和白云新城,后续完善珠江新城、大学城新城和萝岗新城;待机开发花都新城、南沙新城和广州新城;特色发展北部街口新城和荔城新城。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从全球层面、东半球层面、东亚层面、中国层面、广东层面、珠三角区域层面判断了机遇、压力、优势与不足,对广州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定位,提出了“两轴四带多中心”的大都市区结构和“重点发展轴带地区,建立外围反磁力中心,统筹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新区建设发展战略专题分析、总结了2000年以来新城建设历程;提出广州的新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了广州的10个新城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划分不同类型地区提出了新区建设政策建议,并提出了近期建设新客站新城的行动计划。

 3、同济大学方案的建议与特点(领衔专家:赵 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建议包括:

  (1)提出了构建“舒展的紧凑城市系统”:“高快速路导向的产业空间发展”+“快速大运量公交导向的高密度人居空间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慢行机动交通系统”与“慢行非机动交通系统”,形成基于“日常生活圈”的城市中观空间结构。

  (2)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战略:“一主两副,八大组团”,通过产业集群强化发展的城镇组团基础上发展若干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市镇,人口集聚在1525万之间。

  (3)明确了“中调”战略的核心内容:促进新城区加快建设,完善综合功能;深化老城区综合改造,提升服务功能和文化品质;推进县级市更紧密融入城市总体发展布局,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新城镇组团;完善组团式城市发展模式,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和各组团功能定位和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功能互补性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促进城市整体功能优化;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4)明确了实施“中调”战略的基本思路:在内外联动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调整为启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核心功能的培育和打造、旧城保护与更新、重点区域的景观建设、综合环境的整治,从根本上抑制中心城区经济的减速趋势,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广州在国内率先实现现代化与率先建成和谐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5)明确了旧城保护与更新战略:结合“中调”战略的实施,以内环以内危旧房聚集区和珠江新城城中村的改造与更新为切入点,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市民配合的条件下,加快旧城的保护与更新,力争5年内在中心城区完成12001500万平方米的更新任务和珠江新城内3个城中村和若干试点的改造任务,为中心城区的调优、调高、调强、调活和调精做贡献(特优综合环境、铁镐产业结构、土墙核心功能、调活存量土地与资产、挑精重点区域)。

  同济大学方案研究从全球、区域、城市三级层面分析广州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广州未来发展面临的区域背景制约与空间限制条件,重点从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战略论述2000年以来广州空间发展存在的投资分布问题、土地空间资源绩效以及规划实施机制三方面,提出了“舒展型紧凑”城市结构和基于“日常生活圈”的城市中观空间结构,从疏解密度、改善人居、提升功能、优化环境、彰显人文等方面剖析了“中调”战略。

  4、中山大学方案的建议与特点(领衔专家:许学强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建议包括:

 (1)从不同方面对广州进行了定位:引领珠三角走向全球化:与香港并立的中国南部国际都会;从广州制造到广州创造:全球重要的产业集聚中心、服务中心与创新中心;传承历史,荟萃文明:适宜居住、创业的岭南文化名城。

  (2)制定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多极提升、内调外优、保护名城,提出建构“一心、三副、六新城”的城市空间结构。

  (3)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构建以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协调发展,与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4)明确了产业发展战略:在区域层面,通过扩大广州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性,引领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方向,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在市域层面,第一产业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镶嵌插花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三个各具特色的圈层分布,打造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北部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和南部临港工业集群三大制造业基地,形成不同等级分工的服务中心,在广州主城区服务主中心的强大辐射下,围绕制造业基地形成三大服务次中心,加强与增城、从化两大市域次中心的联系,最后与周围地区产业和功能形成有效互动,构造开放、灵活、可生长的产业布局结构。

  广州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以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协调发展,与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体现在:

  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国际城市的“门槛”。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下,国际城市是作为经济活动空间载体与地域中心的城市,掌握一定地域范围内生产要素的集散和分配,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现代服务业主导的特征。广州要实现向国际城市的跨越,必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从生产基地向开发研究中心与服务中心的转变,确立新的优势产业。

  2. 鼓励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广州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先进制造业是指具有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产业,它可以是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可以是经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在制造技术和研发方面保持先进水平的传统产业。鼓励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利于加强广州的核心竞争优势,为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动力。

  3. 打造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的产业集群,形成各具优势的产业群聚的大发展态势。通过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集群空间;利用与生产服务业的互动联系,形成一个有自发创新机制的通过竞争、合作和资源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效率的动态产业群,并实现用地的集约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发展预留空间。

  将广州未来产业分为强化与壮大、培育与扶持、改造与振兴三大类:1、强化与壮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2、培育与扶持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商务和技术服务业、会展业、创意产业。3、改造与振兴传统产业:装备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商贸旅游业。

  中山大学方案从国家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区域和城市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民生问题凸显、国际竞争激烈等问题,判断了机遇、压力、优势与不足;从国际、国内、珠江三角洲等层面分析确立了广州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提出了“一心三副六新城”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出了“多极提升、内调外优、保护名城”的空间战略;产业发展与布局专题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指出了未来发展面临的环境,提出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提出基于产业单元的城市空间结构。咨询成果内容完整、观点清晰。

 

  5、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的建议与特点(领衔专家:马向明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

  主要建议包括:

  (1)提出了“地区级综合型世界城市,东南亚营运中心”的城市定位,确定了城市发展目标:依托东南亚交往中心的传统地位以及文教、商贸、交通等综合优势,在提升自身生产能力的同时,发挥更大区域服务功能,形成集结和运营全省、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资讯流的高端服务职能,发展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2)确定了城乡空间体系。广州城乡空间体系:“三大圈层七大板块” 的整体空间结构体系。三大圈层:中心圈层(主城区);内缘圈层(近郊区);外缘圈层(远郊区);七大板块:中心城区;白云-花都片;黄埔-萝岗-新塘片;广州新城-番禺市桥片;从化片;增城片;南沙片。

  (3)提出了从“四围疏解”到“强边活心”的空间发展策略。在强化新城发展成效的基础上,促进中心城区“腾笼换鸟”调整功能,增强发展活力,适应城市产业升级和功能完善的需要。

  (4)从区域格局的角度提出了广州文化观光业、文博会展业、文化体育业、文化娱乐业、文化创意业、文化教育业的发展战略。分析提出了广州的主要特色文化空间包括:历史古村落游览区;生态型文化娱乐区;花都空港综合区;白云新城;传统城市文化观光;现代城市活力区;黄埔古港;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客站;广州新城。

   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观光业发展目标:挖掘、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建立完善的文化观光系统网络,扩大广州文化观光业的吸引范围,使广州成为海上丝绸文化、岭南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改革前沿文化的集中展示中心。文博会展业实施规模化、品牌化和专业化战略,联合区域会展资源,将广州打造成为世界会展中心城市。文化体育业建设城乡共享、运动员与普通大众共享体育设施的全民健身体系,建成全国一流体育强市。文化娱乐业以地方传统增强魅力,以大型节事提升区域影响力,使文化娱乐产业成为广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业加强政府引导,集聚发展,打造成为全国创意中心、创意产业技术开发中心、创意人才培训中心、创意产业集聚中心。文化教育业立足区域,加强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教育资源响应,建立市场化导向的综合教育体系。

  文化观光区空间布局结构: 布局原则:●对历史村镇、文物古迹、特色建筑、革命史迹等历史文化遗产实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对一些功能丧失的历史文化空间资源进行改造,并挖掘周边可利用地区进行功能延伸形成;●在传统旧商业步行街基础上,串联周边商贸旅游街区,形成传统商业文化观光区。布局结构●广州旧城传统文化观光区;●长洲黄埔军校史迹文化观光区、先烈路革命史迹文化观光区、三元里鸦片战争史迹文化观光区●白云山自然人文观光区、莲花山自然人文观光区●海珠小洲村岭南水乡文化观光区、沙湾岭南市镇文化观光区●黄埔港丝绸海路文化观光区●从化古村民居文化观光区●历史城区珠江欧陆风情文化观光区

  空安排●以广州旧城为重点,保护历史城区的文物古迹及传统格局,开发特色建筑、革命史迹、西关风情与传统商业街区文化观光聚集区。●依托黄埔军校史迹、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三元里鸦片战争史迹等历史史迹遗址,打造爱国主义文化及教育基地。●重点保护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浴日亭、黄埔古港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丝绸海路文化观光区。●围绕白云山、莲花山等自然景观与人文遗产丰富的地区,打造为一个兼具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综合文化观光区。●依托生态水乡民俗,建设以海珠小洲村、番禺水乡、飘色风俗文化为主的自然山水和传统民居相融合的民居观光与岭南水乡文化观光区。●利用从化市现存祠堂式的古村落民居,建设代表岭南文化的古村特色文化观光区。●以珠江两岸的沙面、中央银行旧址、珠江码头、波楼及清代旧民居等为主,建设珠江风情文化观光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提出了依托东南亚交往中心的历史地位,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多方面交流与合作,成为东南亚地区人流、货流、资金流、资讯流高度集中和高效运转的区域,成为“东南亚营运中心”的定位。城乡空间体系方面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副中心,三个卫星城,十个中心镇,十个重点镇”的城乡空间体系,强调从“四围疏解”到“强边活心”。 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方面,运用GIS分析手段,对广州各类文化产业影响范围、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文化产业空间服务地区及相应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各类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并提出了自身的见解。

  6、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方案的建议与特点(领衔专家:戴逢 欧亚科学院院士,原广州市政协副主席)

  主要建议包括:

  (1)提出了“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和“为将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需要进一步强化核心功能,提高区域中心地位,打造国际性城市”的发展目标。

  (2)提出“1-5-8-17”四个层级的城乡空间体系。1个主城区:市域中心,政治、文化、科教、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广州发挥对华南、东南亚辐射与影响作用的主要地区,集中体现广州城市功能;5个辅城区:主城区人口和功能疏解的主要承接地,市域产业基地,具有较强综合服务功能;8个卫星城:功能相对综合,人口相对集聚,产业基础较好,有一定辐射能力;17个小城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有一定特色,吸引农民向城镇集中,带动乡村发展。

  (3)提出了城乡空间发展策略。南拓:建设新区,打造脊梁;东进:延伸拓展,建构核心;北优:生态优先,打造国际空港城;西联:促进广佛协调,加强城际联系;中调:疏解密度,改善人居;提升功能,优化环境;保护传统,凸显文化。

  (4)从维护广州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出发,分析了各项城市建设生态限制因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模拟了不同城市人口规模情景下城市增长边界的范围,并初步得到2020年适应1500万人口的城市增长边界。

   生态限制性分析

  从生态环境、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角度,提出广州城市扩张的限制要素及限制强度,得出限制指数分布图,据此明确政策分区,并划定非建设用地与城乡增长边界。限建要素可以分为水源、湿地水体、自然林地、农田、矿产资源、地质灾害、洪水威胁等7个类别,31个要素。根据各个限建要素相关法规、规范、规定等,明确限建强度

  根据限建指数与城市规模预测,确定非建设用地与城乡增长边界。限建指数高低,可以作为城镇建设的时序。城镇建设优先安排在限建指数低的地区。对于禁建区,其对城镇建设的指引较为明确,城市增长边界不能超越。而对于各类限建区,根据限建指数的高低与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可以确定不同人口规模情景下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方案提出了“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国性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定位;研究提出了“1-5-8-17四个层级”的城乡空间体系,针对“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分别提出了空间发展策略、近期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了轴向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形态,分三种人口规模研究了非建设用地现状分析、人口规模的情景分析、政策分区与城乡增长边界划定、实施策略。

 与会领导、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名单

  1、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周干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3、陈晓丽原建设部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4、李晓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5、劳应勋广东省建设厅厅长

  6、陶松龄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7、王景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8、王如松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9、陆锡明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0、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11、俞滨洋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

  12、叶斌 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高级城市规划师

  注:1、新一轮总规编制工作计划:(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共分六个阶段:1、前期研究阶段,完成《前期研究报告》、《工作方案》;2、现状调研阶段,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研报告》、《行业现状调研报告》;3、专题研究与战略规划咨询阶段,完成《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23项《专题研究成果》;4、纲要编制阶段,完成《总体规划纲要》;5、成果编制阶段,完成《总体规划成果》(文本、说明书);6、成果上报审批。)

  2、任务书要求:1、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定位。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将广州市城市性质定位为“广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之一,是我国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上,围绕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深入剖析2000年以来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施的绩效,从全球、国家、区域等层面出发,审时度势、综合判断机遇、压力、优势与不足,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定位的深化调整,确定2020年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发展定位,并研究次区域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策略。2. 城乡空间体系。研究确定市域、市区城乡空间体系的规划结构,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的空间发展模式提出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政策建议。3. 城乡空间发展策略。2006年广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中调”战略,强调“调优、调高、调强、调活”,要求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改善民生的高度,研究在城市框架初步拉开,多中心空间格局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实施空间发展外延拓展战略同时兼顾空间内涵品质的提升。研究围绕优化与提升的主题,在整体战略框架下,从中观、微观(重点地区)层次对空间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近期行动要求。4 非建设用地与城乡增长边界。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承载力以及未来“广州城市发展的技术选择(交通方式、建设强度等)等角度研究非建设用地的规模、范围和空间布局,结合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研究城乡增长边界。5. 综合交通发展战略。结合广州市功能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区域角度对现有的重大对外交通设施(港口、机场、火车站等)、高快速路、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及规划进行评价,并提出调整与改善的建议。6 新区发展战略。全面分析2000年以来“新区建设为主,带动旧城改造”指导下的新区建设历程,总结利弊得失,面向未来剖析挑战与机遇,针对不同地区提出发展战略,针对性提出新区建设及其与村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7 旧城保护与更新战略。分析现实问题,提出旧城发展战略,探讨旧城更新改造(包括城中村)中的利益调整与补偿原则、社区发展策略以及整体形象设计引导,并提出实施的公共政策机制与市场机制,形成多种可供政府选择的政策建议组合。8. 产业发展与布局。针对广州一、二、三产业各自发展与布局的现状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主要产业区之

间的关系及在城市中的定位的分析,提出广州未来产业发展战略与发展的方向、模式、空间布局。9  文化发展战略与城市特色营造。结合城市新发展的文化建设要求,研究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彰显广州新文化魅力的建设途径,提出相应的空间区位发展导向,以及体现广州城市风貌特色的规划建设模式。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更多关于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2010——2020)专家研讨会召开 的资料
· 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 [2013-08-15]
· 24个省会规划新城 总面积超4600平方公里 [2013-08-15]
· 城市圈避免同质化发展 建立城市经济合作 [2013-08-15]
· 时事评论:中国不宜建大量小型工业城市 [2013-08-15]
· 中小城镇建设难题:把好气象灾害防御关 [2013-08-15]
 
热点专题

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道

进行中的“京津冀一体化

智能交通让城市发展更美

楼房坍塌,“快餐式建筑
行业人物.
学术论文
电子图纸
工程案例
丹佛艺术博物馆住宅
The Museum Residences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 [详情]
软件下载
考试信息
规划论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  指定合作网站   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官方网站
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SUS)  承办: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Add to Google
Copyright ©2007-2009 CITYUP.ORG.All Rights Reserved. 
通信地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附楼312室(100835)
联系信箱:cityupcityup.org  传真电话:010-88585380
服务热线:010-88585610/11/12转803  QQ:325178919  325178913
版权所有: 都市世界-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京ICP备12048982号-3   京公安网备11010802020994号
关闭欢迎关注都市世界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