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林播
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说过:“人们之所以愿意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一个城市越有特色越有品位,就越有吸引力和知名度,从而也就越有可能在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中打造出城市品牌和赢得发展先机。
2007年6月9日~11日,来自美国、意大利等2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市长、规划局局长、文物局局长、城市专家在内的1500多名代表共聚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就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转型、历史文化保护、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等议题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讨论,形成共识并发布了《城市文化北京宣言》。城市决策者和专家学者们开始探索城市发展战略的创新之路,并试图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成功的城市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城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城市环境和所营造出的生活方式越有吸引力,有头脑和有资本的人才就越愿意聚集过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开幕式上表示。
上个世纪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撰写了《城市文化》一书,被西方誉为城市区域规划的圣经,他在其中写道:“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
城市化既是人口空间转移的进程,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历程。如今城市的发展不断地满足并刺激着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精神上、心理上的慰藉和憧憬却在不同程度地失落。人们在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兴奋的同时,困扰和疑虑也在悄然滋生。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认为:“在追求现代的过程中,片面认为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是在藐视过去迷信今天,结果是标志性建筑建成之日,就是城市原有特色消失之时,最终落得千城一面的境地,必须对原来理论体系和方法重新加以审视。”
从传统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文化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元素。“城市文化是建设和谐城市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
文化元素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更是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汪光焘部长表示:“中国改革开放后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这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然而这种动力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历史底蕴的破坏力。城市规模要扩大,社会要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保留不同时代的遗存才是真正的发展,要将它们变成发展的动力。”
解读遗传基因,创建和谐城市
城市是一本“可读”的历史,历史本身就是动态过程的记录。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表示:“纵观人类城市发展史,城市先后经历了前工业时代的传统城市和工业时代的现代城市,在这长达几千年的演变中,城市历经人与自然的相互冲突与征服、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与敌视,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在发展的旗帜下被无情地抛弃,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必须终结。”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亚里士多德在2000年前说过的那句话如出一辙。2004年3月同济大学的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以“和谐城市”成为一种广泛认同下的城市哲学思想,将精神理念影射到城市空间上来。
吴志强认为:“上海的都市意向分散,1842年上海开埠,1930年东亚金融中心外滩初成,1949年上海解放,1990年上海改革开放,都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场所空间和形象片段,然后这些都市意象相互分离,缺乏连贯的文化脉络和空间脉络。”上海世博会选址黄浦江为场址核心,不仅仅是要充分利用黄浦江这个代表性的元素,更需要以世博会为契机,创建黄浦江两岸旧有标志的新联系。
“世博会是一个短期事件,而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问题。世博会将为上海留下新的城市经典意象,与过去不同年代的意象一起,实现整个上海的都市意象网络的构建,希望在世博会的规划中把上海的文脉和景脉串联起来。”吴志强表示。
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的,不仅在于它的规划布局、建筑样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在的气质和文化底蕴。发现、界定、保护、传承的拓展城市的文化个性与特色,方可构建起轮廓清晰的城市文化形象。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的演化和发展是一个生命体的成长发育和有机完善的过程。我们要尊重城市内在的遗传基因。顺应城市生成肌理和发展规律,在改造与完善中,有机更新,有序发展。”
城市遗产:名牌城市通行证
近年来,中国丝绸之路、大运河遗址以“文化线路”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已越来越被全社会关注,保护范围也逐渐扩大,从单幢的历史建筑,扩大到历史街区,再扩大到整座历史城、镇、村。保护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保护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焕发着穿越时空的力量,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割断历史便也撕裂了现在。成功的城市,必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城市,坚守历史传统,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与活力。”孙家正部长表示。
20世纪末,英国城市学家比特·霍尔在《城市文明》一书中,选择了西方2500年文明史中的21个城市,细评其发展源流、文化与城市建设特点,他指出,在城市发展史上有十分难得的“城市黄金时代”,而这样的黄金时代只有15到20年。“未来东方城市的复兴有赖于我们新的创造。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遗产保护问题,还有艰巨的城市复兴任务。”吴良镛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每座城市都是一部独特的、连续的人类文化记录簿。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标识,也是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所在。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中国的平遥,这些历史城市的文化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城市人文要素上,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成为进入名牌城市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