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减排目标:
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5%;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4000万公顷,到2050年开始减少碳排放。
谈判立场:
双轨制路线,坚持《公约》、《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坚持双轨制,要对《公约》和《议定书》分别做出决定。最根本的要求是坚持《京都议定书》。
发达国家率先进行大幅减排,而发展中国家应该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根据《公约》和《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要率先大幅度减排。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这次会议一定要确定发达国家到底要减排多少,相关目标既要符合《公约》和《议定书》的要求,还要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建议。
技术和资金:
发达国家拿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为较贫困国家提供补贴以遏制二氧化碳排放。由此估算,单是美国就要拿出超过1400亿美元。
技术转让方面和欧洲签署5个合作文件:《中欧科技合作协定》、《中国科技部与欧盟委员会关于通过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开展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发电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欧盟委员会企业与工业总司及能源与交通总司关于建筑能效与质量的合作框架》、《支持中国可持续贸易和投资体系》和《中欧环境治理项目》。
言论:
“本次会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到最后根本不落实。”——发改委主任解振华。
“我们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够成为全球新一轮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开始。也就是说这次会议,应该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经过两年的谈判,在过去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决定。这也是遵循着巴厘路线图的授权,这次会议应该在这个方面取得有实质内容的、有法律约束力的谈判成果,最后达成哥本哈根一个协议,这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解振华。
“我们也高度重视同欧洲的气候变化合作,把它作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更加广泛,因为我们的立场很坚定,比如说对小岛国和一些脆弱国家的特殊困难,中方是十分的理解,也给予坚定的支持,我们也尽我们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一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
“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报告中,只有88篇中国内地学者的论文被引用,占引用参考文献总数的1.41%。这说明,我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有待加强,中国要在这个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
“本次会议有三个没想到。第一是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持续不作为;第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维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出的积极努力;第三是哥本哈根会议会从一个普通的部长级联合国会议,升级成如今的国家元首会议。”——NGO观察人士杨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