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天,针对影影绰绰的“丹麦提案”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对国内媒体说,如果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偏离轨道的文本,那么发展中国家也留有“备手”。
迪-阿平没有回答关于“77国集团+中国”是否将提出自己的提案的问题。不过他说,已经准备好了“反制”措施。“你们过两天就会看到。”
“谈判才刚刚开始,还会有更多的事情(thing,也可理解为‘东西’)。”迪-阿平在回答完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后,消失在代表区。
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
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杯水车薪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中国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平均到每个人身上,“还不够买棺材的。”
当地时间8日17时(北京时间9日0时)许,中国代表团在会场内的中国新闻中心举行了媒体吹风会。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敦促发达国家承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义务,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提供资金、转移技术,以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排放增速。
欧盟的要求“太不厚道”
针对欧盟方面提出的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的要求,苏伟表示,欧盟的提议“太不厚道”——根据《公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方面的责任不同,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减排。而中国2020年在2005年基础上单位GDP碳排放量减少40%~45%的目标,是根据国情自主决定的,是中国为全人类作出的贡献。
有分析认为,40%~45%的碳强度削减目标对中国来说已是“极限”。一旦碳强度降幅超过45%,减排成本将呈几何级上升。届时,经济发展速度将显著减缓,财政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将显著加大。
苏伟还抨击美国等发达国家缺乏诚意。美国近日提出,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排17%。“换算成以1990年为基础,事实上是减排1%,”苏伟不无调侃地说,自己英文不好,因此不知道1%算不算“显著”减排。
此外,针对部分发达国家每年总共提供100亿美元资金的承诺,苏伟说,平均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人民头上,大约只有2美元/人,“气候变化是生存问题,但一些发展中国家代表说,2美元还不够买棺材的。”
规定峰值
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
由于这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对国外媒体开放的新闻发布会,不大的房间里挤满了人,其中不少是外媒记者。一位外媒记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她问:中国为什么对“排放量何时达到峰值”的问题“不高兴”?
苏伟表示,发达国家应首先尽早达到峰值,如果发达国家真的能大幅度减排,对其峰值的早日到来将具有意义。
他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经济、满足人民需求的任务,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用不上电,因此规定峰值对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不公平。
他还说,目前发展经济还需要依靠化石能源。不过,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要比发达国家大。
丹麦提案与“基础四国”文本独家解读:
抛开《京都议定书》并不明智
在互相出牌测试底线的过程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在缺少信任和互相猜测中进行。
比较了“丹麦提案”和CBN独家获得的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拟向大会提交的谈判文本后可以发现,对于《京都议定书》的放弃或坚持成为两者之间的根本分歧。
而备受谴责的“丹麦提案”的泄漏,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对东道主在透明性和公正度上的“信任危机”。
愤怒达到顶峰
“你看到那份文本了么?”
这是近日在哥本哈根大会现场出现频率最高问题。事实上,“丹麦提案”的存在,在大会召开前一周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而提案内容泄露后,丹麦方面的单方面否认,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秘书处、77国集团与中国等承认该提案的存在,一时间造成了认知上的混乱。
一位尼泊尔谈判代表对记者表示,“丹麦提案”在下发后不久就被收回去了,原因众所周知——其对于《公约》与《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的抹煞,令发展中国家无法接受。
就在记者截稿时,丹麦提案激起的愤怒还在会场里飘荡,为数不少的环保活动分子在大会的媒体中心外高喊:“我们要气候正义!”
昨日傍晚,这种气愤达到顶峰,来自非洲国家的参会代表选择在大会主会场——贝拉中心的媒体中心不远处大声演讲、抗议,宣称发展中国家将成为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受害者,一时间听众云集,阻碍了会场内部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