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是“过度城镇化”典型代表,即城镇化水平远远超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引发了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拉美各国政府过于强调市场机制而排斥政府作用,奉行土地私有制,加剧了农村的土地兼并,迫使大量农民破产而涌入城市。“过度城镇化”导致大量的城市失业群体,带来贫民窟的产生和犯罪率的上升等社会不安定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进口替代”和重点发展大企业而忽视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使拉美国家失去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城市中就业困难,失业率很高,贫富差距较大。虽然政府借债和搞赤字搞福利,但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结果发生财政和债务及金融危机。城市化中的居住方式,相当数量是由贫民窟解决的。在20世纪80—9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陷入持续的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城市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国家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爆炸,由此导致大都市及其周边的城镇和村落形成连绵不断的空间集聚形态,尽管在空间上具有城市的形态特征,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到方面都显现出乡村性。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无法支撑人口爆炸带来的各种压力,南亚国家的城乡连绵区域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匾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系列问题。
从城市化来看,印度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比中国要慢,城市化水平目前也只有30%多一些。农村和农业中剩余劳动力数量很大,实际失业率较高。由于进口替代战略不成功,大小企业发育和发展都缓慢,使印度国力不强,人民也不富,基尼系数较高。同时印度大量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大约占城市人口的30%到40%是由贫民窟解决其居住,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成本门槛却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