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闭幕以来,新型城镇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由中央党校报刊社主办、北大资源集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城市管理高峰论坛上,专家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人口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且区域布局严重不均衡。专家建议加快土地制度改革。
城镇化发展最大问题是用地空间不足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但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仅在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地快速发展,正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但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认为,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各个地方都把推进城镇化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过分地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把农业的转移人员仅仅当做生产者、当做劳动力,而不愿意接受他们本人和他的家属进入城市成为市民。结果导致了现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的城镇化严重地落后于土地的城镇化。
事实上,在将近7亿城镇人口里,有将近一半的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市民,这就是专家所说的“半城镇化”或“伪城镇化”。
发改委中小城镇研究室的副主任乔润令就指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1.27%,城镇人口达6.9亿。但是,2011年年底中国农村户籍人口是9.3亿,按照13.5亿人来计算,真正的城镇人口数量仅为4.2亿,城镇化质量并不好。
乔润令还说,城镇化进程当中,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年至2010年,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远远快于吸纳人口的速度,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减反增;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区域布局严重不平衡,大城市、特大城市、东南沿海地区承载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而中西部地区的广大中小城市却没有人去,已属于非常突出的问题。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表示,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用地两难,一方面要坚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还必须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必要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在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情况下,国家加大土地管控力度,但现在每年用地指标大约只够三分之二,缺口三分之一,所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是用地空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