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最重要的是“人”
马洪涛:我们为了更好的,更加深入地来解读城镇化的话题,今天演播室也是专门请到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主任李铁先生,您好李主任。我想大家最近对城镇化的话题特别热,也是因为大家看到在十八大之后,城镇化是首次写进了所谓的新四化里面,包括城镇化,那么这个城镇化列入四化当中,跟之前会有什么区别?我们会看到怎样怎样的城镇化的历程?
李铁:我们认为城镇化已经达到了50.27%,中国要从乡村中国走到城市中国,我们要把城市作为我们非常重要的目标,但是很多新问题,大概有两亿多的农民要进城市,那我们想我们过去靠增长、靠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那么我们现在要扩大内需,扩大两亿多人的内需,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那么所谓提出城镇化,就是要我们知道我们现在跟城镇化的差距,我们1.27的人口里头,大概有户籍人口35%,那么就2.1亿农民,还有七千万城镇间流动人口,他们现在在城镇工作,但是长期消费并不城市,如果我们通过政策把他们的长期消费倾向转向于城市化,他就会使他们的消费带动了我们住房需求、投资需求,以及一系列的需求。
马洪涛:也就是说城镇化列进四化之后,会意味着我们有更快城镇化的过程?
李铁:对,至少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拉动这一巨大潜在的变化。
马洪涛:包括我想您也注意到了,在此之前我们城镇化速度在加快,但是去年是首次过半,所谓的城市人口超出农村人口,但是也有学者在评论说,甚至是一种批评认为,我们目前的城镇化是一个伪城镇化,是一个外城镇化,我不知道您会怎么样回应他们的观点?
李铁:这个问题是存在的,就是我们统计上的城镇化是把外来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算到城镇人口里面,可是他们和户籍人口没有一样的公共服务,我们现在比如说城里头他们不能解决他们的社保问题,不能解决他们的保障房问题,孩子不能在本地进行高考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如果如此这样,他们就没有办法把他们的长期消费转向城市,他们在城市里不能形成真正的市民,他们在农村还占有土地,还占有农地。
马洪涛:那在未来呢?
李铁:在此提出城镇化特别注意到一点,就是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增长,所谓数量扩张就是51.27,质量增长就是解决它的农民工的同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服务水平,这是未来我们城镇化的重点。
马洪涛:好的,谢谢李主任,稍候再和您讨论这个话题。
如何破解城镇化发展不均衡的难题
马洪涛:我们刚才在听您介绍当中,我们也能够明确地判断出这样一个趋势来,就是在十八大之后,我们的城镇化的速度会明显加快,而且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而是质量上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人也在关心一些问题,就是在城镇化这样一个发展方向上,还有很多的制度配套的问题没有解决,比方说土地制度的问题,还有户籍制度的问题,那么这些制度问题会不会成为制约我们城镇化一个瓶颈因素?
李铁:确实我们讲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已经制定一系列改革政策,那么长期的城镇就业打工的居民是不是可以放宽政策,那么土地制度我想实际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的改革已经制定一系列有关的方针,那么有一条大家要注意,就是说我们在土地制度改革上,最重要一条就是保护耕地基础上怎么样给农民更多补偿,我们不能通过低价征地这种方式,来使我们形成粗放型的城镇发展模式,导致资源严重的浪费。另外一个就是城市融资模式,我们现在城市融资模式大量引入外地土地,这方面可以改革,因为如果地方政府为了土地的需求不断去寻求融资,会形成城市摊大的扩张,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负担特别严重,现在很多城市出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来遏制这种土地盲目扩张的发展。
马洪涛:刚才你提高给农民补偿的问题,有建议提高到十倍的补偿,这样一个数字具备可操作性吗?
李铁:这一说法不准确,现在我们的补偿还没有明确下来,但实际上在城郊居民的补偿已经很高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真正发生了几十倍,非常之高,为什么我们很多村官,很多城乡接合部的农民有了一次土地征收就可以变成富翁。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公共用地的价格非常低,所以他有大量的郊区农民,他在土地补偿上,由于没有达到房地产开发这种补偿,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大不平。
马洪涛:因为土地的位置不一样,所以补偿一样。
李铁:所以很多政策都要通盘考虑调整。
城镇化的几种方式
城镇化是大趋势 如何避免“造城”
马洪涛:现在比较现实一个改革方式是什么?关于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