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城市病”的重庆如何步入“生态经济城市”的行列。
刘富钊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调研员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深为“城市病”所困扰,重庆能够独善其身吗?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城市问题主要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各种物流、能量流、人流、信息流是城市发展可利用的资源,是维持城市新陈代谢的物质基础。对这些“流”的输入和输出应该有一个质的标准和量的要求,以保持城市生态的动态平衡。其次,城市病问题是由城市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生产布局不当造成的。
但是,究竟提什么样的目标更符合重庆发展的要求?我认为,仅仅建设“生态城市”是不够的,发展“生态经济城市”才是未来城市发展比较理想的一种模式。因此,我们的决策者有了这种思想,操作者更应当努力提高生态经济的知识。
我认为,首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服务生态经济城市建设。调结构,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当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迫在眉睫。针对我在区县调研中发现一些问题,我认为统筹中除了算经济账外,还要算生态账(灾难账、资源账、人性账)。
他山之石
虽然重庆是我国的重要老工业基地, 但存在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行业和重工业与轻工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要解决重庆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寻求循环经济的帮助。这有赖于200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订了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我们现在熟知的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减量化”原则要求生产者通过减少产品原料投入和优化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消费群体应优先选购包装简易、结实耐用的产品。
“再利用”原则要求消费群体改变产品使用方式,有效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产品的服务效能(如纸板箱、玻璃瓶、塑料袋等包装材料的再利用,这些材料有时甚至可以多达数十次循环)。生产者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延长产品到废弃物的转化周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制造商应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如标准尺寸设计能使计算机、电视机和其他电子装置中的电路更换便捷,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鼓励再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卸、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如欧洲汽车制造商把轿车零件设计得易于拆卸和再使用,同时又保留原有的功能。
“再循环”原则要求产业链输入端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通过对产业链的输出端——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和再利用,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针对整个经济运行系统,通过对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组、升级和转型,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生态化耦合,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