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胀、堵、紧”三字来形容我国城市面临的生存困境并不为过。
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的呐喊中时,人口膨胀、交通堵塞、资源紧张,已经成为诸多城市的“城”长烦恼。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城市病”应该如何避免和救治?15日开始,3000多位规划专家云集重庆,激情论道,为重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支招。
公交优先治疗拥堵难题
对于大城市而言,交通拥堵可谓最明显的“城市病”。
重庆,也不例外———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渝澳嘉陵江大桥和嘉陵江牛角沱大桥上的堵车长龙,会持续一两个小时。有人戏称,一到拥堵高峰期,整个江北城俨然成为偌大的停车场。
当人车矛盾现象愈演愈烈,是否应该考虑牺牲机动车的一部分利益,重新平衡人、车和城市的关系?
昨日,多位专家在“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专题会议上呼吁,让步行和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重新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交通所所长赵杰认为,应该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提高公共交通和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的使用率。
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认为,目前重庆面临的挑战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快速路网,重庆支路网建设体系较弱,导致干路网负担过重,大量的出入交通、集散交通全部集中到干路网上,影响了长距离的交通。
他表示,重庆路网体系的完善不应仅满足小汽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公共交通的完善提供一个好的条件,建立合理的轨道交通路网。
“公交优先”,成为与会学者的共识。
分流比汇聚人口更重要
推进城市化,并不意味着把城市做成无限大。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执着于拆掉高密度的老城区,取而代之的是更高强度的房地产开发、更高强度的商业中心的建设,有没有人真正考虑过如何减轻现有的人口压力?
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张京祥在“城市更新规划与城市规划更新自由论坛”上提出,老城区的老龄化正困扰着诸多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将对老城的发展形成压力。
他的判断是,城市更新应处理好疏散与集中的关系,通过旧城的更新来疏解旧城的功能人口,带动新区的建设。
大城市要减轻人口压力,意味着中小城市必须有足够吸引人群的魅力。昨日,规划年会专门推出”小城镇与村庄规划“专题会议,就大都市边缘城乡统筹空间模式、“强镇扩权”背景下的发达地区城镇模式研究进行了探讨。
从“城市化”到“城镇化”,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指明了未来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低碳时代的生态城市
一个城市犹如一个有机体,唯有重视健康才能生生不息。
国内多数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非低碳建筑存量较大,新技术推广不快,成为挑战。
“科学的城市规划应该成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第一步。”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唐子来认为,城市规划设计,必须立足于使城市经济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以及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
“比如重庆,可以把城市综合体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新建筑采用低碳建筑技术产品。”唐子来建议,在新建建筑中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材料,推广屋顶绿化,全面减少碳排放。
北京清华规划院副院长梁伟认为,在重庆这个高强度建设区域,城市的生态功能或许有所缺失,需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来补偿。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支撑建设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为了支撑城市一定的生态功能。
在梁伟看来,生命才是幸福的最大保障。作为一个新兴崛起的优秀城市,重庆应该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和开敞空间建设,给予市民更多心里安全。
分流和吸引,成为重庆治疗“大城市病”的一个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