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由于城市占到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本地排放以及由于消费引起的间接排放),再加上城市集中了各国主要的人口和经济,所以从一开始,如何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便成了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主要内容。
在这方面,由于各国发展阶段的不同,其目标也存在差异。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由于其历史排放责任大、人均排放高,另一方面由于其城市基础设施已经建成、人口增加很少甚至负增长、高碳排放的产业已经大部分转移到其他国家、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消费领域等,其城市的低碳发展是以实现绝对减碳为目标的。比如伦敦提出要在2025年将碳排放水平降低至1990年水平的60%,丹麦的松德堡提出要在2029年前实现零碳排放等。
而对于中国城市来说,一方面人口快速增加、大量基础设施尚需建设,另一方面其排放的相当大部分来自位于城市及城市周边的工业部门、消费导致的排放尽管增长很快但目前所占比例比发达国家仍要低得多,因此其低碳发展的目标是相对低碳,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碳排放要降低。
目标各有不同,但努力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从现在开始,以城市规划为主导,以低碳理念为目标,努力在发展与资源之间寻求平衡。
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或者说带有明显正面意义的时尚标签,低碳吸引了为数众多的中国城市。在继2008年初WWF在京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将上海、保定选为首批试点城市之后,2010年8月,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入围。
去年年底,有媒体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目标。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专家曾表示:“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有感于低碳城市发展的现状,也有人把“低碳城市”看作是继前些年各地争先恐后建设“国际型都市”、“创新型城市”之后的新一轮城建热潮。
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低碳发展的行列,如何让低碳城市从口号,或者帽子真正变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改变,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