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摆在眼前。低碳城市并不是靠简单“拉闸限电”就可以实现,也不是一日就能建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庄贵阳博士表示,我们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和我们认识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一样的,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个目标和方向,其实低碳城市也是一个目标和一个方向。
他提到,为实现这个目标和方向,我们的生产方式要转型,消费方式也要转型。如何促进转型?就需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规划创新。
WWF在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中,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排放情景分析、低碳发展规划制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以及城市建筑、交通、工业、金融、居民生活、企业等重点领域为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提出了对策和方法。可以说,这一份对策和方法分析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给出了系统化的建议。
报告还提出,低碳城市规划的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原因是发达国家城市的首要排放源是由于大量使用汽车导致的交通领域排放,其次是建筑领域的采暖和制冷需要产生的排放,这两项往往占到整个城市排放的70%~80%。
针对这两个重点领域的解决方案内容丰富。为实现城市交通的低碳发展,在制定城市规划时,新兴重大功能片区的选址在远离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同时,应避免远离城市,城市发展方向应密切结合城铁、高铁等区域公交走廊,连接现有铁路、航空等交通枢纽;要提供舒适、方便、安全、快捷、准时的公共交通服务;要发展混合动力及电动车等清洁技术车辆、鼓励小排量车、应用智能交通系统等,减少交通排放等。
在建筑领域,首先应逐步提高新建建筑的能效标准,并加强监管确保其实施;其次,通过节能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的能效状况,尤其是北方采暖地区住宅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和能耗监测;再次,要加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另外,也要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用数字对比了我国建筑领域能耗与欧洲的差距。“欧洲在建筑能耗方面的要求是新建建筑标准要达到每平方米能耗(包括所有能耗)不超过50千瓦时。这一数值相当于我们国家平均建筑能耗标准的1/4左右”,姜克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