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的“短命”,许多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无法统计。“土木之工,不可擅动”是我们自古以来的重要建筑思想。为什么如今的建筑用不了多久,就面临被拆为废墟的命运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不久前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新闻直击——仿古建筑被拆

成都在2008年投资数千万元建成的面积近万平米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在2011年4月被拆除完毕。而对于为何投入巨资建设的工程仅仅三年并且还未使用就被拆除,当地政府称,他们不满意建成后的整体效果,并表示拆除价值数千万元的建筑政府并无损失。政府不满意的原因我们懒得听,我们不明白的是,仿古建筑又不是积木,哪能随随便便一句“我不满意”就拆了重盖?再说了,仿古建筑又不是一夜之间出现在政府面前的,建筑规划早看过,不满意却也没早说,“政府不满意,后果很严重”,于是,刚刚建好才三年、几乎都没用过的仿古建筑就被拆掉,于是几千万就这么打了水漂,除了一地建筑垃圾什么都没留下。

尽管政府一再声称拆除建筑政府并没有损失,……[全文]

 建筑短命之谜

建筑短命源于感性的城市规划

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但规划滞后 、混乱,与未来城市发展步伐不协调,建筑质量再过硬也难逃“夭折”厄运,这样的镜头早已司空见惯。

中国正处于一个规划爆炸、建设飞速的年代,也是一个建筑“短命症”流行的时代。城市规划短视、混乱是建筑“短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造成规划不合理虽有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政府主管部门本应立足现实,统筹兼顾历史和未来之需,……[全文]

大拆大建城市浪潮滋生短命建筑

“2011中国摩天城市排行榜”近日在上海发布,据统计,中国正在建设的摩天大楼总数超过200座,这一数量相当于今天美国同类摩天大楼的总数。未来三年,平均每5天就有一座摩天大楼在中国封顶。

有意思的是,一边是令人炫目的大建设,一边却是让人目瞪口呆的大拆除。在辽宁丹东,刚建成两年多公铁立交桥和同样建成才两年多的办公楼,要为高铁建设让路,面临“被拆除”的窘境。无论当初的规划多么动人,无论是新建筑还是老房子,公共建筑还是私人住所,都逃脱不了被拆迁的命运……[全文]

 深度剖析

有五千年文化为何少有五十年建筑?

根治建筑“短命症”,就应尽快走出破坏型城市建设的误区,走向财富积累型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首先,要更新城市建设发展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建设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对官员的考核中,除了要看其任期内GDP的增幅,也要看看他是否拆了本不该拆的房子。其次,要完善规划决策机制。变“一言堂”式决策为民主决策,建立集体决策的民主机制,使规划更科学、更具可行性。在制定合理规划之后,必须严格实施、监管操作,把规划的落实全程纳入法制轨道。 其三,要完善建筑质量保障机制。要完善监管体系、堵塞监管漏洞,加强市场监管,对随意大拆大建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第四,要加大反腐力度,不但要治理城市规划系统的腐败,防止某些建筑……[全文]

巨额投资打了水漂谁埋单

建,或者拆,总有一个是错误的决定吧。相比较建,拆的阻力更大、压力也更大,因此,当会更慎重一些。不过,打死我也不明白的是,拆掉一个耗资数千万的建筑,政府并无损失,这话从何说起,莫非政府算的是政绩账?政治账?抑或是这个损失会有人来弥补?没有一个投资商是傻瓜,他们在这里损失的,肯定会在别的地方补回来,最终还是要老百姓来买单,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总之,再怎么算,这数千万投资总是打了水漂,就算不是政府投资,也是一种损失。换句话说,如果投资真不是政府的,那倒让我们怀疑政府这么果断背后的动因了:反正不是政府的损失,所以才建得随性,拆得果断。建是政绩,拆也是政绩,双重的政绩,需要谁主导,这,不是儿戏吗?风风火火一拥而上的各种文化开发与建设,构成了文化领域的“产能过剩”现象,这些名义上……[全文]

 各方问责

“短命建筑”如何才能不短命?

短命建筑”为何短命?“短命建筑”呼唤的是长期规划思路。现在有消息称,我国“短命建筑”大量存在。未来我国“短命建筑”能少出现或不出现,这才符合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当下“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我们历代王朝从来都是推倒旧的,重建新的,这种‘新的就是好的’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所以每一届领导上任时,往往认为‘除旧布新’才是对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许多建筑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问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难以持续的城市规划上。”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全文]

城市建设岂能随意想拆就拆?

记得西方的政治家有句名言:有时候,宁可什么也不做,也比做一个愚蠢的决定和行动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上分析今年的经济工作时强调,“要防止乱铺摊子和盲目重复建设”。要不要建,要不要拆,听取领导意见的同时,不妨也听听群众的声音。

政府机构包办整个项目的立项、拍板、上马、甚至是几千万损失的推倒重建。却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没有民间力量的监督。普通人家建设一个房屋尚需十几年的筹划准备,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如同搭积木一般,想建就建,看着不喜欢了,就拆了重新搭。

在建与不建,拆与不拆的过程中,我们丝毫没有见到群众的影子……[全文]

我国短命建筑政绩工程是祸首

按理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也应日渐提升,短命建筑现象理应杜绝,但事实正相反。我国的短命建筑非但没逐渐消失,反而日益增加,这让研究了一辈子建筑质量与建筑寿命的朱老非常愤懑,却又无可奈何。

对于短命建筑现象,很多学者通常把此类现象归纳为“四说”:“质量说”、“规划说”、“政绩说”、“暴利说”。朱老认为“政绩说”更值得关注。

“这都是政绩工程给害的!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规定,对一味追求政绩工程的政府高官予以严惩,不然短命建筑就不会根绝。”……[全文]

仅百分之8民众满意城市规划

由于规划与设计问题,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在“浪费公众财富”的质疑声中,被爆破成约4万吨的废墟。

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型建筑的使用寿命一般都超过50年,而我国“短命”建筑不在少数:2007年,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才用18年就完了;今年,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有2年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是什么造成如此多的“短命”建筑?我们的城市规划出了什么问题?有媒体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对49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8℅ 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对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50.1%的人表示不满意,41.8%的人表示“一般”,仅8.0℅ 的人表示满意。

在北京工作的于波前不久回家乡过年,她最大的感触就是过去一年家乡变化太大了,“很多地方都在拆建,听说在争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全文]

绿色建筑应走系统化之路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有20亿平方米新建建筑。然而,在这片造楼的热土上,“短命建筑”层出不穷,拆四星盖五星,未完工又推平。“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大量“青壮年”建筑上演着一场场非正常“死亡”的悲剧。

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30年。

业内专家指出,“短命建筑”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严重相悖,更与科学发展观严重脱节。其后果不止是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城市中,人们一味地拆旧建新,不仅割裂了城市历史文脉,而且使城市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在重复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一项第一是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另一项第一是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

有一篇文章曾指出,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短命建筑给我们带来了多重问题,随着节能减排这一政策的不断深化,城市楼宇绿色更新改造成为建筑专家当前最为关注……[全文]

 

盘点短命建筑

短命建筑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或许我们盘点的死亡名单能引起大家共鸣:

2011年4月28日,在世间生存仅23年、层高18、拿过鲁班奖的辽宁省科技馆,就在这天背负着126公斤炸药被整体爆破,只用了6秒钟就直挺挺地向后倒下。

2010年7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凯莱大酒店停业拆除,而一年多前,该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元进行重新装饰和布置。

2010年3月,落成不满10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海南海口“千年塔”沦为了“短命塔”。

2009年2月,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只有15个年头的沈阳夏宫2秒钟内变成一堆废墟。

2007年2月,投资2.5亿元兴建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刚满18周岁就“夭折”在爆破声中。

2008年3月19日6时,位于沈阳市惠工广场附近一幢23层、75米高的建筑物——天涯宾馆只用了5秒的时间就告别了人间,被爆破的原因据说是内部格局和外围楼体样式已落伍,招商引资面临很大难题。

2009年6月16日,湖北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献身”。爆破拆除前,这里体育设施还相当完备,馆内还在不断地更新设备……

 

专题资料

专题质量调查

后记:由此可见,短命建筑的根源还在于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只有对城市发展有全盘的统筹规划,才能造就真正的“百年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