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如何才能不短命?
短命建筑”为何短命?“短命建筑”呼唤的是长期规划思路。现在有消息称,我国“短命建筑”大量存在。未来我国“短命建筑”能少出现或不出现,这才符合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当下“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我们历代王朝从来都是推倒旧的,重建新的,这种‘新的就是好的’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所以每一届领导上任时,往往认为‘除旧布新’才是对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许多建筑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问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难以持续的城市规划上。”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全文]
城市建设岂能随意想拆就拆?
记得西方的政治家有句名言:有时候,宁可什么也不做,也比做一个愚蠢的决定和行动好。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的政治局会议上分析今年的经济工作时强调,“要防止乱铺摊子和盲目重复建设”。要不要建,要不要拆,听取领导意见的同时,不妨也听听群众的声音。
政府机构包办整个项目的立项、拍板、上马、甚至是几千万损失的推倒重建。却没有外部力量的介入,没有民间力量的监督。普通人家建设一个房屋尚需十几年的筹划准备,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如同搭积木一般,想建就建,看着不喜欢了,就拆了重新搭。
在建与不建,拆与不拆的过程中,我们丝毫没有见到群众的影子……[全文]
我国短命建筑政绩工程是祸首
按理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也应日渐提升,短命建筑现象理应杜绝,但事实正相反。我国的短命建筑非但没逐渐消失,反而日益增加,这让研究了一辈子建筑质量与建筑寿命的朱老非常愤懑,却又无可奈何。
对于短命建筑现象,很多学者通常把此类现象归纳为“四说”:“质量说”、“规划说”、“政绩说”、“暴利说”。朱老认为“政绩说”更值得关注。
“这都是政绩工程给害的!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规定,对一味追求政绩工程的政府高官予以严惩,不然短命建筑就不会根绝。”……[全文]
仅百分之8民众满意城市规划
由于规划与设计问题,江西南昌一个使用不到13年的四星级大酒店,在“浪费公众财富”的质疑声中,被爆破成约4万吨的废墟。
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型建筑的使用寿命一般都超过50年,而我国“短命”建筑不在少数:2007年,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才用18年就完了;今年,福建一所投资1500万元的小学,只有2年就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是什么造成如此多的“短命”建筑?我们的城市规划出了什么问题?有媒体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对491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8℅ 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对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50.1%的人表示不满意,41.8%的人表示“一般”,仅8.0℅ 的人表示满意。
在北京工作的于波前不久回家乡过年,她最大的感触就是过去一年家乡变化太大了,“很多地方都在拆建,听说在争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全文]
绿色建筑应走系统化之路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有20亿平方米新建建筑。然而,在这片造楼的热土上,“短命建筑”层出不穷,拆四星盖五星,未完工又推平。“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大量“青壮年”建筑上演着一场场非正常“死亡”的悲剧。
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30年。
业内专家指出,“短命建筑”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严重相悖,更与科学发展观严重脱节。其后果不止是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在城市中,人们一味地拆旧建新,不仅割裂了城市历史文脉,而且使城市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在重复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一项第一是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另一项第一是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
有一篇文章曾指出,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短命建筑给我们带来了多重问题,随着节能减排这一政策的不断深化,城市楼宇绿色更新改造成为建筑专家当前最为关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