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开的一次建筑质量研讨会上,记者巧遇研究我国建筑质量史的资深专家、如今受聘于北京国材新业建筑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朱德祥老先生便叩首求教,谁知他与记者一聊起建筑质量与建筑寿命这个话题时竟不停地长吁短叹,一个劲儿地摇头。记者问起缘由,他愤愤然地说道:“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官员为突出政绩,既不按城乡规划去布局,也不遵循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在任期内大肆兴建政绩工程,甚至建造超规格的办公大楼与楼堂馆所,造成不少大型建筑物短命!”
政绩工程是祸首
按理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也应日渐提升,短命建筑现象理应杜绝,但事实正相反。我国的短命建筑非但没逐渐消失,反而日益增加,这让研究了一辈子建筑质量与建筑寿命的朱老非常愤懑,却又无可奈何。
对于短命建筑现象,很多学者通常把此类现象归纳为“四说”:“质量说”、“规划说”、“政绩说”、“暴利说”。朱老认为“政绩说”更值得关注。
“这都是政绩工程给害的!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规定,对一味追求政绩工程的政府高官予以严惩,不然短命建筑就不会根绝。”朱老说。
他还告诉记者,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而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理应为100年,一般性建筑的寿命至少在50—100年之间。可上面的这组数据却显示,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寿命只有一二十年,这很让人痛心与失望。”他说,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大地,如今却少有50年的建筑。这种怪异现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可是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官员为在任期内有突出政绩,既不按城乡规划去布局,也不遵循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竟慷国家之慨,大肆兴建政绩工程,甚至占用农民的耕地,拆除民房与学校和村舍,建造超规格的办公大楼与楼堂馆所,造成不少大型建筑物短命。
问题出在“想法多”
按常理,一个地方的规划方案是当地政府部门为百姓生活勾勒宏伟蓝图、谋福祉的施政大纲,通常不会朝令夕改。可如今,这种正常现象已经变得不正常了,好多地方的父母官常常对地方规划方案采取视而不见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建造大型建筑物,以致使诸多本该奔着百年大计方向走的建筑,只虚过了一二十年后就在人间蒸发了……
“为什么一个造价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楼房说拆就拆了呢?”记者不解地问朱老。
“其实,很多短命建筑不是倒在爆破工手上,而是倒在对政绩工程和GDP盲目追求的某些政府的高官手上。现如今,一届政府一个想法,规划方案随意改来改去的现象在各地和各级政府间时有发生,这就给短命建筑有了衍生的‘土壤’。同时,政府的规划缺乏远见、政府高官的想法太多是个重要问题。像过去拿过鲁班奖、如今已经被拆除的辽宁科技馆,就不存在质量问题。这不,为了炸毁这座钢筋含量是普通建筑150%的钢结构建筑,爆破员愣是将1200余个炸药孔扩充到了1889个。坦率地说,它似乎就是某些高官无视规划方案的一个牺牲品。”朱老解析道。“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按照某些规划方案去实施,也并不见得很成熟。因为有些规划方案只是像人们常说的那样:‘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全由领导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二拍胸脯,我负责;三拍大腿,又交学费了’做主的,完全违背了百姓的意愿和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忽视了专家们科学论证的存在。反正,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这正好符合经济学家凯恩斯著名的‘挖坑理论’:当国家经济萧条时,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一挖一填间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社会财富并没增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投入使用仅仅10年便被拆除、为耗资200亿元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而‘让道’的武汉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他尤对现在城市大拆大建,政府只算区域经济小账,不算文化账、历史账、人情账、全国一盘棋的大经济账这种做法煞是感慨。他认为,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万万不能“拆了建、建了拆”,这样将严重违背城市建筑发展的规律。因为一座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算不上最完美的城市。
当然,由政府官员与开发商相互勾结敛财的腐败工程,也是造成短命建筑不时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比如,著名的‘楼脆脆’事件中就有‘官员股东’。再比如,某市的‘世纪巨蛋’因结构性重大安全隐患被拆除的‘腐败巨蛋’,这都有待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后才能彻底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