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古人云“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说的是要想治理好国家,造福于人民,必须从土地的调查确权做起。土地调查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二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土地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专业人士指出,土地调查正是针对土地的自然属性(面积、位置、形状、适应性条件等)和社会属性(权属、价格、等级、其他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等)及其变化情况和趋势的调查,是为土地管理和资源配置服务的一种活动。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三
准确、翔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是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决策的依据,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土地利用状况日新月异,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保护耕地,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开展新一轮全国土地调查,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重大决策。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四
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同时也是一次国家实力的见证和展示。换言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启动,象征着我国在土地调查制度、调查技术方面的成熟,意味着在这项国民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公益性系统工程建设中,我国已经具备足够的实力。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五
土地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公益性国情国力调查。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大形势背景下,土地调查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影响。只有全面查清我国土地利用状况,保证国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才能够有效地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为长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创造条件。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六
土地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的社会系统工程。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七
数据是土地调查获取的最直接的成果。形象地说,数据的真实性就是土地调查的生命。如果数据是假的,建立在调查数据基础上的一切分析、决策都靠不住,调查就毫无意义。所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用在这里丝毫不过分。能否获取真实、准确的数据,成为这一次土地调查成败的关键。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八
数据的真实性,是土地调查的生命。那么,如何才能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这个问题至关重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这次调查所得数据失真,全国花费巨资、耗时几年的努力就将付之东流。这个责任谁也承担不起。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九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臻成熟,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技术在土地管理中已经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土地信息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进步,使土地信息的获取、存储、更新、传输和共享服务手段更趋完善。专家指出,利用现代科技保证土地调查数据的“高保真”已经不成问题,大规模开展现代土地调查的技术力量和装备已经具备。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十
土地调查成果数据量大,覆盖面广,其全部价值在于应用。准确、翔实的土地调查数据,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提供基础支撑,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而且是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决策依据。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之十一
同每一个合法公民都拥有一张身份证一样,经过土地调查,我国的每一块土地也都将拥有自己合法的“身份证”,这张“身份证”的名称就叫“土地证”。
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解读十二
土地调查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每一个土地权利人的土地权益,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要求都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组建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土地调查队伍,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