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江苏土地集约利用新举措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保护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保障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高投入、高产出、高负载是我省国土资源利用的主要特点。如何用发展的思路来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这一难题,成为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共同求解的难题——
在近日召开的全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李源潮强调,努力提高投资强度,实行资源的集约利用,以极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破解发展中难题与矛盾的重要举措。
随着宏观政策的变化,在土地日益成为发展“硬约束”的情况下,我省采取集约发展的策略,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新思路、新举措。正如省长梁保华在国务院七部委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检查验收汇报会上的介绍,从去年到现在,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最多的议题是土地管理工作,省政府出台最多的政策文件是国土资源工作,省政府领导批示最多的是土地管理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方面的内容,各级政府领导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的关系。
解法一:增资扩股,推行“零地招商”
发展经济与保护资源并不对立,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护和集约利用资源,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今年,无锡市率先提出了“零地招商”的思路,即利用现有外资项目和资源,以外引外,增资扩股,通过内涵式增长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今年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部分合资项目增资4亿美元,对投资商却没有供应一寸土地,实现了“零土地招商”。此外,各地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招商引资。昆山市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对闲置土地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无偿收回、权益托管、协议收回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处置方式进行处置。金湖县充分挖潜存量土地,30宗闲置土地得到了利用,15个新办企业没有占用一份新地。
解法二:提高门槛,促进集约用地
开发区不仅要成为开放型经济的集聚区,更要成为集约用地的先导区、示范区,这已成为我省各地的共识。省政府在《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工业项目单位用地的投入系数,苏南地区一般不得低于250万元/亩,苏中地区一般不得低于160万元/亩,苏北地区一般不得低于120万元/亩。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投资小于500万元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提倡租用标准厂房。苏州市规定,省级以上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实际投入不低于5亿美元,乡镇工业小区每平方公里实际投入不低于3亿美元。昆山市再次提高土地投资额标准,将出口加工区外资投资强度每亩50万美元提高到60万美元,开发区外资投资强度每亩40万美元提高到50万美元,并对民营企业也作出了每亩总投资不得低于250万元人民币的规定。凡不符合上述用地定额标准的项目应核减用地规模或停止供地。为严把土地集约利用关,省政府出台了《江苏省划拨用地目录》,严格控制限制性产业项目供地,从土地供应上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编制实施了《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体系》,按照行业、产业、单位面积的投资额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
解法三:借天生地,提高利用效率
省国土资源厅陶培荣厅长说,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既是保护资源,又是保障发展。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集约用地新形式,倡导厂房向高空发展,谋求内涵式发展,特别是苏南地区以“楼宇经济”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集约利用资源、进行内涵式扩张的具体形式。苏州、无锡等地提出了“借天生地”的思路,倡导厂房向高空发展,严格限制单层厂房,鼓励支持建造多层、高层厂房、公寓房。无锡市规定,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每亩投入不得低于250万元,低于规定标准的,不直接供地,一律进出租的标准厂房。昆山市规定,进开发区企业建多层厂房的,第二层减半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第三层及以上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鼓励现有企业向空间发展。在出口加工区1.86平方公里的区域,出口超过55亿美元,每平方公里的产值达250多亿元。
解法四:腾笼换鸟,实现持续开发
我省土地资源虽然有限,但开发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在不占用新地的情况下,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到高科技产业,再到产业的“大脑”———研发中心,不断地转型升级,不断地淘汰、更新有关产业,就可以挖掘出持续开发的空间。无锡市制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与采购中心,着力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对发展前景好、无环境污染、占地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保证土地供应。同时,我省积极引导苏南的外资企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目前,苏州与苏北的宿迁、江阴与苏中的靖江之间,已形成了资金、项目、人员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区联动互动。另外,还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的高层次跨国并购,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和外资企业并购本地企业,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土地产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