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落成的合肥美术馆,号称形似“鸟巢”,在文化建筑这个公共领域里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当代版本的“东施效颦喜剧”——不是合肥美术馆的建筑师天生就只会设计丑陋建筑,而是在他们做得丑却不知是丑反以为美的举动,如同东施的行为一样撼动了公共社会的审美底线(冯原语)。 饱受争议的央视新大楼,近日因遭遇命名问题,又被好事网友旧事新提。有网民认为:“央视新大楼成人字型,而中部形成的多边形镂空,不符合建筑技 术的稳定性原理;违背了三条腿才稳定的科学常识;为了使不稳定成为稳定,需要多用钢材,从而增加投资,造成浪费;人字型倾斜,内部形成倾角,影响使用率和 使用面积。在建筑艺术上应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风格,央视新大楼不仅没有贯彻这一点,而且完全丧失了中国传统建筑物的艺术特点。”中国路桥网官方微 博指出:“央视大楼的造型充分说明:表面是奢华的,内容是空洞的;立场是倾斜的,思路是混乱的;姿态是下跪的,形式是扭曲的!”
丑陋建筑横行中国

已经落成的合肥美术馆

北京天子酒店(入选十大丑陋建筑)
丑陋建筑横行,权力美学作祟

临汾尧庙广场天安门
“权力美学”始终是被学术界忽略的事物,但它却主宰了当代中国的公共建筑思潮。这种“美学”曾在忽必烈和朱棣打造北京宫式建筑时大放异彩,而它 的当代使命,就是要借助建筑大跃进浪潮,构筑新一代国家主义建筑作品,藉此向公众炫示权力的帝王品质:阔大和崇高、威严和令人生畏。“权力美学”一直试图 让民众接受这样一种理念:大尺度、大体量和大景观,是衡量建筑的惟一美学尺度,也是评判官员政绩、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的主要尺度。
“权力美学”的“宏大叙事”,在上海掀起了超高层建筑狂潮,在北京掀起了打造阔大建筑的热潮,甚至许多地县级城市也卷入了这场“美学竞赛”,企 图在空间的高度和广度上打造权力纪念碑。曾有媒体报导指出,某县官员罔顾民众贫困现实,在当地耗巨资克隆了一座“天安门广场”,藉此满足其“权力美学”的 理念。尽管有关官员为此丢了乌纱帽,但“美学”本身却没有得到反思,反而变得更加甚嚣尘上。
为了名为“高速”的美学原则 不惜摧毁历史
在建筑中,人的自豪感、人对万有引力的胜利和追求权力的意志都呈现出看得见的形状。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