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文胸”

苏州:“秋裤门”
秋凉未至,“秋裤”已然走红。最近,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地标性建筑“东方之门”,因其另类的造型,被网友调侃为“秋裤”,并由此引发关乎洋建筑乱象、建筑师水准、建筑审批乃至中国建筑风格走向等一系列话题。
事实上,这并非中国“洋建筑”第一次遭受非议,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从多年前国家大剧院的“巨蛋”造型,到央视“大裤衩”,再到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巧合的是,继“大秋裤”之后,紧接着杭州奥体博览城又被冠以“比基尼”,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物造型,在不断突破着人们的想象力同时,也挑战着建筑界的审美底线。
就这样,跪着的“大裤衩”与站着的“秋裤门”,同时成为中国城市建筑审美争议的红色靶心,反对者大呼雷人,支持者赞赏有加,尽管建筑形态的审美因人而异,但这并不等于完全不存在评判建筑好坏的统一标准,撇开建筑本身的形态不谈,笔者为此走访的多位建筑界人士均表示,在“秋裤”与“比基尼”引发的怪谈背后,真正该引起警惕和反对的,恰是政府决策者和开发商对所谓西方现代建筑的盲目崇拜、地方利益和执政者的利益驱使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被误读的苏州历史文化?
想不到的是,让“东方之门”项目更受关注的却是发表在《苏州日报》上的这篇评论文章《没文化就看不懂“东方之门”》,文章称,东方之门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于苏州古城门的创意。而仅把东方之门看成“秋裤”,恰是因为网友门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
而在“东方之门”与苏州古城门之间的关系论调上,与这篇评论形成呼应的则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的一条微博,微博中,杨保军透露自己曾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大家阮仪三老师:“东方之门引起热议,据称其设计灵感来自苏州古城门,传承了苏州的历史文化,您怎么评价?”阮仪三的回答是:“我根本就不认识它。”事件一下子有趣起来:作为苏州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领域的大家,阮仪三都不认识的苏州古城门,遑论他人?
然而,也有意见认为:一时的批评是否就一定意味着“秋裤门”和“大裤衩”的存在价值就此被定性,既然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误读的建筑比比皆是,比如极富盛名的埃菲尔铁塔和悉尼歌剧院。看上去,这一猜测不无道理,毕竟,如今鼎鼎大名的埃菲尔铁塔当初也曾招致严厉的批评,认为是丑陋的黑烟囱,《泰晤士报》上甚至刊登了300人签名的呼吁书反对埃菲尔的设计方案,认为这一剑式铁塔将会把巴黎的建筑艺术风格破坏殆尽,其中包括颇有名望的莫泊桑和小仲马等人。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埃菲尔铁塔俨然已成巴黎甚至是法国的象征。
看上去,我们似乎有理由怀疑:包括“东方之门”在内的一系列建筑会不会在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逐渐被大众接受?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非常坚定地否定了这一观点。他依然举埃菲尔铁塔为例,称这一建筑在实质上是遵循欧洲古典美学标准的,但是其结构、技术和建造方式是现代的,因此在当时法国怀旧的文化氛围下不被接受很容易理解。但是,形如“东方之门”的一些建筑,却违背了美学的原则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单就其形态让人产生低俗的联想这一点而言,就很难让它经受住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