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控制夜间航班可减少航空业对气候变化日益增长的影响。
专家发现,夜间航班仅占英国航空的22%,而飞行尾带来的温室效应却占整个航空业的60~80%。在一定海拔高度,航行器的尾部会形成凝结尾--凝结尾又称飞行云,是飞机排出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缩成水蒸气而形成的云状物。飞行云能够吸收地表排放的热量,并形成可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
然而在白天,这些云就可起到冷却作用,因为它们是白色的,可以将部分太阳照射的能量反射回太空。
利用高分辨飞行器数据及常规气象球数据对留下的飞行尾进行分析表明飞行尾在形成后可保留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
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主要是对石油、气和煤的大量燃烧引起的。这些在地下被存放了亿万年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碳,并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悬浮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像是一条隐形的毯子,吸附原本直接放射至太空中的热量,从而导致气候系统的变化。
每年世界上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在62亿吨到69亿吨左右。夜间航班带来的排放则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约15亿吨。
与电厂、工业及公路交通相比,商用航班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仅占一小部分。然而,游客数量以每年约5%的比例增长,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随之迅速上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在99年召集世界顶级气候变化专家举办论坛,预计到1992年,航空业排放仅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2%,然而,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上涨至15%左右。
除了尽量将夜间航班安排在白天外,航班也应通过调整其飞行的海拔高度以减少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去年,刊发在《运输研究》杂志上的一篇报告显示,飞行尾在过饱和冰区空气中的厚度仅为500米左右(约1,650英尺)。我们的目标是让飞行员通过飞机的传感器得知其是否到达这一海拔高度,从而根据其所在高度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