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政府行为决不赞成
黄韬:就我了解的行业现状,地产企业现在并不热衷于摩天高楼,因为高楼对资金需求非常高,运营成本比较高,资金回收周期也比较长。像广州东塔,对投标即有严格要求,参与投标企业的融资能力要有50亿元,只有相当有实力的地产企业才能介入。一些大的建筑地产公司,之所以竞标高楼,还是出于对公司未来布局的战略意义来考虑。
王幼松:如果摩天高楼的建设,是完全的商业行为,无可厚非,但若是政府行为,则不能赞成。
【网友高见】
增强自信还是虚荣心作祟
建高楼可以节约很多的土地,还是国家和民族的心理需要,能增强自信,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纯粹是虚荣心作祟,花大把金钱造这类成本非常高的建筑,本钱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收回。
专家解读
建高楼要因地制宜
袁奇峰:单纯地评价高楼本身,无所谓好坏,这与城市结构有很大关系,城市要因地制宜。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又能为新的发展融入新机会、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味地建高楼,并不能代表现代化。
黄韬:对于摩天高楼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因为这些高楼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摩天高楼对拉动建筑等相关行业的内需,有其作用,其建成后的税收作用也是可以预见的。
南方日报 徐剑桥 张迪
第一高此起彼伏 高楼暗战在中国各大城市展开
焦点房地产网 house.focus.cn 2008年12月04日09:25 南方日报 徐剑桥 胡亚柱
“第一高”此起彼伏,高楼暗战在中国各大城市展开。高楼已成“快中国”的消费符号。
在经济基础和城市荣誉的双重作用下,城市用摩天大楼这一最浅表的形式表明着向国际化的迈进。高楼热,是建筑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
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的“摩天大楼指数”揭示一种“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在金融危机下,难道要一语成谶?
[延展阅读]广州423米第一高楼年底封顶 两年内竣工七成
11月29日清晨,总高度达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正式破土动工,总投资额预估高达148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有望成为新的“中国第一高”。
仅一天后,11月30日下午,还是因为高楼,国人神经再次被牵动:上海昆明路江浦路口在建的尚凯商务大厦突然起火,因楼层太高,消防水枪无法控制高层火势。
两条新闻对比,生动映照出高楼生态喜忧两面。
经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城市荣誉感也在“膨胀”,每个城市都在用高楼为自己争一席之地,高楼似乎也被赋予代言所在城市经济奇迹的“标识功能”。
人们不禁要问:“第一高”真的那么重要?这种白热化的竞逐又起自何时?摩天楼不可逆转地竞赛,从建筑科技的角度来看,人类确实前进了一大步,但对高楼带来的具体效应,应有哪些科学、严谨的论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