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算个好消息:10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数据,截至9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已开工986万套,开工率达到98%。其中,北京、河北、山西、辽宁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工率超过100%——超过100%您知道是啥意思么?就是说开工的比计划的要多。这可算是新时代的奇迹,居然能够以超过100%的比例来建设保障房。
除了百姓呼声这个因素之外,另外一种因素也不可小觑。今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2011年要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并要求11月底必须全部开工。为督促各地能够按时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国家在年初已经与各地签下军令状,对于完不成任务者将实施动真格的处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各省市忙不迭开工建设也就并不意外了。
实际上保障房的开工并不算特别困难的事。我们知道,土地都在政府手里,从某种意义上说,房价的成本之所以如此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种税费、土地出让金等因素,而这些都是地方政府收取的。保障房建设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工程,如果这些钱都减免或者根本不收的话,成本就只有建筑成本一项了,而建筑成本在开工阶段也不过是整个成本的20%左右,开发商或者建筑商垫资都是可以的。这并不新鲜,北京就有保障房搭售在商品房的项目当中,给开发商一些优惠,让商品项目的开发商去建设也就是了。
保障房建设对于拉动经济其实也是有效的,甚至比传统房地产业更为有效。除了一样会带动下游产业之外,还可减少住房支出,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消费领域当中。而社会保障的作用更为明显,这种隐性的利益很难量化,但可以预估。
不过在这个大好形势之下,也有必要说一些类似盛世危言的话。
首先,保障房让人担心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中央政府对于保障房的建设是有拨款的,但大部分还要地方政府筹措。这些年地方政府卖地赚了不少,这些钱很多都已经花了出去,更多的钱是从银行抵押而来,抵押的最好项目就是对未来有升值预期的土地。是否能够筹措出这么多资金,这是要打个问号的。
其次,保障房的质量会不会出问题。去年就有新闻说,北京某保障房与商品房混搭的项目出了问题,因为这种保障房与商品房是包给同一个开发商的。该开发商承建保障房而在商品房建设上得到了优惠,但他建的商品房全部合格,而八栋保障房则“全不合格”。这种情况的出现想必谁都能理解:搭售的玩意儿总不会是好东西。
最后,保障房的分配机制是不是能够得到信任。很不幸的是,根据某些社会经验,只要是具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会被有能力者得之。保障房的分配出问题早就发生过,深圳就出现过经济适用房被海关的 “临时工”们集体购得的事情,海关的临时工都有这个能力,其他更有权力的人士要是插手分配,最终这些保障房花落谁家还真难说。
所以,保障房大范围开工这种大好消息最多也就是个开头,后面的工作相对于开工来说要艰巨许多。我们知道,集中力量办大事不难,而如何把事情办好,则往往会成为一个难题。其实真要办好也并不复杂,只要是注重监督、全程透明,很多事也就不会出问题了。而这个监督与透明的机制若真能完善起来,受益者也就不会仅仅是保障房领域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