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不等于权力过度干预市场——试图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政府投入去刺激房市的消费动力,注定是悖谬的,也是无效的
◇新闻背景
为了加快消化存量商品住房,郑州市、区政府将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和住房保障需求,综合考虑区域、户型、价格等因素,优先购买市场上符合条件的已建成或在建普通商品房,作为拆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房源。(《新京报》10月26日)
表面上看,政府出资购买空置房作为限
价房和保障房,补贴给需要住房的低收入人群,既起到了救市的作用,也达到了保障民生的目的,可谓是一种双赢和皆大欢喜的结果。但细细一想,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政府不是万能的,权力归权力,市场归市场,政府可以监管、服务、规范和引导市场,在市场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动用“无形之手”去进行适度的救市,也是政府的责任之一,但救市不等于权力过度干预市场——试图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以政府投入去刺激房市的消费动力,注定是悖谬的,也是无效的。如果市场上的滞销产品,都可以政府购买进行“消化”,还要市场竞争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做什么?
房市今天的萧条,成交量极度萎缩,除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影响,主要是房产价格居高不下,房产行业的暴利存在挤压着社会的购买力,老百姓买不起房,购房需求持续走低。价格背离民生购买力的问题不解决,任何行政救市的行为其实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要说政府财政力量有限,即便是政府有这个财力,财政支出也取代不了“消费需求”。购房救市,或许有一时的效果,但长远来看却是饮鸩止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郑州市商品住宅的空置面积达640.73万平方米,创历史最高水平。如此巨大的空置资源,政府能“盘活”多少?
城市中的低收入者群体买不起房,这一现实需求当然需要政府投入进行保障。政府主导的廉租房、限价房和保障房体系建设,其主旨就在于此。政府高价购买商品房,再补贴给低收入者,中间的“差价”由财政买单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不仅仅是政府“吃了点亏”,而是与公共福利保障住房建设的投入相比,如此“购房补贴给低收入者”成本太高了,等于是公共财政的无谓浪费。
事实上,政府手里的钱是公共财政,用全体纳税人的钱从房地产商手里高价购买遭遇市场冷淡的空置房,然后再去充当所谓的“补贴房”——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的只有房地产商。这是送给房地产商的利益蛋糕,而不是给穷人的福利红包。以此种滥用公共财政支付权的形式去无边界地救市,让人遗憾也让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