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产商们急了,以地产作为GDP增长重要元素的地方政府也急了,因为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房价开始往下走了。正是如此,“救市”这个词语在股市里奔走呼号多久以后,开始被媒体广泛用于房地产消息的报道。然而,与股市的“救市”大快人心不同,房地产的“救市”却遭到民众的普遍质疑。
对于地方地政的救市行为,被舆论普遍解读为“救助高房价”,因为只有维持房价的上升趋势,方能保住地方财政的稳定收入,而动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使房产商能够坚持或抬高现有价格,是政府救市的重要目的之一。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旦有地方政府“成功维稳”,相信这会成为他们用于执政能力和政绩炫耀的最佳资本。
房产商吃不消了,地方政府也跟着急,这样的情况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并不显得十分异常。在之前房地产业面临的资金链危机影响依然没有消尽的时候,金融危机带来的“次贷冲击波”似乎也开始发挥它本身极具穿透力的破坏作用。它考验的是银行贷款品质的优劣、成品房定价机制的是否完善以及实际价格的虚实程度,当然还有官商关系的真实背景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利益受损对房产商来说从来都是大忌,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几乎不可容忍的“重大伤害”,由此便不难理解,房产商和地方政府抱团救市为何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在这二者都快陷入各自挖掘的陷阱的时候,便以救市的名义欲求得消费者的同情。殊不知,这样的举动恐怕会更加拉大消费者与房产商之间的不信任裂缝,房价虚高时期留下的销售与消费矛盾,可能在本轮救市狂潮中愈加突出,后果难以想象。
发动消费者买房,这是救市行动的短期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并不是这个时期特有的,但是现在却表现得特别急切。各种压力迫使房产商与地方政府的包团更加明朗化,但是这样的举动是不是能打动消费者来共同承担地产风险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消费者并不傻,他们肯定会有自己利益在关键时刻不受更大打击的主见,其实,这也可以算是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一种具体表现。
国家决策层予以消费者的支持动作很大: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尽管这些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房地产面临的危机状态,但是对于普通消费来讲,这些措施并不能够促使他们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积极出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似乎恰恰相反,大量购房者保持了一贯的观望态度。
所以,不要等到房地产商快吃不消了,才想到必须打通能够疏通“经脉”的消费渠道。既然老百姓不买救市措施的这个帐,那么不管是房产商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必要再次抱抱团,不是抱团救市,而是抱团反思,反思房地产的商业价值和民生价值,反思依托房价虚高的制度基础和市场机制。“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有病早治,常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