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凯恩斯总在市场和政府需要他的时候复活。如今,他活在每一个经济观察员的字里行间,甚至中国地方政府救市的条文里。
此次石家庄救市20条之所以轰动一时,主要缘于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被广泛解读为“高调救开发商”之举,涉及土地的条款更有“救土地财政”之嫌。其实,不管前台表演被演绎得如何复杂,台后的行为逻辑始终脱离不了“供需关系”这一纲举目张的道理。石家庄的救市20条,无非也是师从凯恩斯,前半截挖沟——拉动房地产投资,后半截找人填沟——鼓励购房者消费,似是经济萧条期的必然之举。然而,不出徒的后果往往也会很严重。
“挖沟理论”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通俗化理解,亦是GDP的核心所在。它的存在基础是目前统治全球且尚未被证伪的宏观经济供需理论:通过启动需求,再由乘数效应把经济触发起来,进而促进经济继续发展。然而,这在经济下滑与萧条期很难做到。凯恩斯的办法是:雇一批人挖一条沟,第二天再雇一批人把这条沟填上,然后发工资给他们;人们拿着工资去买东西,卖东西的企业就有了收益,企业工人获得工资再去购买物品。这样一连串的消费行为,最终让经济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
当前全球的宏观救市计划,亦是在实践这一理论。事实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同样面临如何刺激市场需求拉动经济的问题。当时的外部市场很不景气,卖不动东西,连续降息也没把需求拉动起来。最终政府依靠发行国债加大各种投资,修公路,投教育,付钱挖沟再找人填,由此主导了经济的反弹。
简单对照,就不难理解石家庄未出徒的缘由。
政府挖沟,首先得付钱雇人来挖,然后再付钱找人填上,这些钱才能进入到消费领域转变为内需。而石家庄挖沟的办法是,吸引开发商少掏或缓掏钱来投资房地产市场;填沟的办法则是减免购房交易的税费,即让购房者少掏腰包来填沟。总之,左右都是让人家掏钱。这是其一。
当前救市的关键是救需求,需求上去了才能拉动投资,这里的逻辑是投资拉动—就业增加—消费提高—刺激需求。但最初的投资基本上不是房地产市场的投资,而是政府财政掏腰包对基础设施等项目进行投资。也只有这样,填沟人在整个过程中所挣得的工资才有可能用来买房。显然,石家庄也并非如此。这是其二。
更为可怕的是,就现阶段而言,石家庄挖房地产投资这条沟不但可能没人买账,甚至可能会造成市场进一步下滑。目前市场低迷、房屋滞销,处于房市生理上的供大于求。假设石家庄针对开发商的激励政策生效,那么就是把沟越挖越深,而填沟的一来未必有钱填沟,二来市场信心尚未建立,谁也不愿意来填沟。由此,“救市20条”可能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市场局面只会越来越糟。
当然,也许应该对石家庄当前的困境表示一点理解。三鹿奶粉事件令经济乃至形象受挫,以土地改造和开发为推进器的“三年大变样”宏图遭遇市道不景,GDP压力可想而知。况且,在当前救市就是救经济、住房市场必须救的普遍共识下,有点儿冒进看似并无大碍。可是,聪明点的办法未必没有,长远点的眼光也得兼备,千万别挖错了沟,救市不成反“拖”市,这就不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