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海啸面前,中国无法独善其身,这大体是基本的现实判断。但中国的问题不同于国外的问题,就所遭到的冲击而言,中国并不是最严峻,或言,中国还只是受到了世界金融动荡的拖累,整体的经济环境看上去还是可控的。当然,受制于自身的经济结构,中国极度缺乏内需的增长点,从而使得我们除了房地产,似乎没有其他的保值增值渠道--就此,救房地产的市,只能视之为应急措施,救病而不是救命。目前决策者非常希望拥有一个良好的,能生产真金白银的实体经济结构,那才是真正的救命之药。可惜,远水不解近渴,玩鹰的也有被鹰玩的时候:想经济增长,就动动房地产;想和谐一下,也动动房地产;如今,想要帮忙了,还是只能打房地产的主意。
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不应理解为救市
放宽公积金贷款上限,是完善公积金制度的需要,是公积金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与房产市场的关系不大。
要不要救市,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救市,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救市。根据以往的经验,只有在整个经济的基本面发生巨大危机,并可能影响今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出面救市才是适当的。而今天中国经济基本面,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国经济基本面未变",根据温总理说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似乎政府还无需去救市。不知有些人和部分媒体认为"中央默认地方救市"的说法,有什么根据?
房价有涨就有跌,这再正常不过了。房地产可能确实不像普通消费类商品,它对GDP以及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比较大。但如果一座城市把它经济发展的"宝"完全或大部分押在房地产市场上,只要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有所回落、销量有所下降,就会造成这座城市经济"伤筋动骨",那只能说明这座城市的经济结构是不合理的,经济的平衡也是异常脆弱的。
扩大内需保增长不能指望楼市
美国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已经导致美国、欧洲国内消费开始下降,这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中国的影响会很快显现,主要是出口下降可能导致经济出现滑坡。如何办呢?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把出口拉动转变到消费、内需上,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中央早就提出来了,而现在显得更加迫切。
但是,扩大内需保增长,过分依赖房地产并不可取。一是房地产开发的主要要素--土地,在中国非常有限和奇缺。稀缺的土地资源支撑不起过热的房地产行业。二是房地产过热,必然助长投机投资,直接导致高房价。住房首先应该是百姓的基本生存产品,从百姓当前的收入来看,高房价必然影响"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三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当前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次贷危机是导火索,高房价、楼市泡沫是炸药包。美国政界、经济学界以及金融大鳄索罗斯都深恶痛绝地认为,高房价、房地产泡沫、楼市的过分投机行为毁了美国经济。四是中国楼市正在沿着宏观调控目标理性回归与前行,有何必要改变调控政策呢?
中国扩大内需、提振消费,保持经济增长的途径、渠道和潜力巨大而广阔。
扩大内需保增长不能依靠房地产,也没有必要过分寄托于楼市特别是高房价上。因此,国家决不能放松对楼市的各项调控政策,特别是对第二套住房以上等投机行为的信贷、财税政策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