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燕赵都市报》报道,房地产市场好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各国救市,国内房地产各种救市之声也忽然而起,不少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救市措施。继南京、长沙、宿迁、沈阳、厦门、西安之后,杭州近日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措施。
地方政府救楼市是螳臂当车
如果听任地方救楼市举措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央此前出台的多个房地产调控政策将被彻底架空。
纵观全球,房价都处在下跌轨道中,这是大趋势使然,不可抗拒。而据统计,截至目前,除了深圳、广州等为数不多的城市,中国大部分地方的房价同比仍在上涨,只是涨幅趋缓了一些、成交量下降了一些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去救楼市,力阻房价的自然调整,多少有些逆经济规律行事。
首先,就是为热钱抽逃提供天然良机。目前,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全球流动性紧缩加剧,资金急切地从高估值、泡沫比较严重的资产中撤离。而我国楼市可能是世界上泡沫最严重的楼市,盘踞其中、已经获利丰厚的热钱,亟需高位撤离。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的房价收入比在3倍到6倍是合理水平,超过6倍房价就是太高了。而北京四环内的房价收入比是27.8倍。这种情况在我国非常普遍。9月24日,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发布报告断言:国内住宅价格会一跌10年,缩水50%是完全可能的。地方政府救楼市正好帮了热钱的大忙,而热钱一旦撤离,中国房价将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其次,地方政府的一些救市政策有明显的拉升房价、损害本地居民利益的嫌疑。比如,深圳市政府部门近日紧急叫停开发商向购房者补差价,是越权乱作为之举,损害了购房者的利益。再比如,杭州等地出台的购房入户政策,等于向全国的购房者发起了集结号。
地方政府救房市是一种短视行为
尽管这些救市之声与政策各不相同,出发点也许也不一样,但是其目的则是一样,就是通过政策的扶持来维持房地产市场继续在高位运行。但是,在房地产市场整体已经进入衰退期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一种房地产救市行为其实是一种十分短视的行为。以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是无法与经济规律相抗衡的。
为什么救房市?也许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房地产可以拉动四五十个行业的发展,甚至是扩大内需或居民消费的一个增长点。这里其实有几个概念需要厘清:一是房地产需求是居民消费吗?按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房地产购买从来就不算作居民消费而是算作居民投资。如果是居民投资,那依靠房地产发展来拉动内需有多少关联呢?二是假定买房是居民消费,是可以扩大居民的内需,并且带动几十个行业的发展,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种内需扩大是建立在绝大多数居民有支付能力的价格水平上。而在目前房价水平上,国内绝大多数居民都没有支付能力进入,那么这样的内需扩大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地方政府没办法还是要打房地产的主意
与政府的"开始动手"明显相反,公众以及舆论却还沉浸在宏观调控的憧憬之中。延续以往的道德以及利益质疑,这些对房地产的救市举措,仍然首先"收获"了道德和利益的责难---这没什么不好理解的,其实就是利益在推动。但相较于地方乃至小集团的利益考虑,此时的利益,外延也许更大了一些,有些着眼宏观的样子了。
而所谓宏观则无疑基于这样的现实:当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海啸面前,面临甚至已经处于不断下滑的局面,当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已经难以成为"支柱",增长的动力,就只剩下扩大内需。构成内需的投资和消费,不用说,消费是最能看到眼前之利的。而在中国的国情下,人们还能消费什么?或者说,消费什么还能得点好处?似乎只有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