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地产业界的资深人士指出,目前,房价下行趋势已经形成,地方政府出台的救市政策,不利于挤压房地产泡沫,释放和化解风险。
对于直接给购房人财政补贴的做法,有业内人士认为,拿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个人完全不合理。同时,对购房人而言,可能也没有实质性的好处。
以长沙为例,当地政府给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居民补贴5至8万元,首批1000套房源要求限期限区购买,价格为每平方米3500元,但这些房源大多远离中心城区并价格虚高,如果价格下调20%至30%,购房人即使拿了补贴也得不偿失。因此,地方政府推出所谓的补助或优惠政策,不仅不能改变观望的心理预期,反而会加剧僵持局面,推高地产风险。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红旭也指出,在购房者预期房价仍有下跌空间时,种种救市政策无助于楼市回归理性。只有当价格调整到位时,国家针对房地产的政策松动才可能有效。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十余个二、三线城市出台了刺激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但是,救市举措提振销售的效果并不明显。
光大证券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出于地方财政收入及稳定市场和金融安全的考虑,多个城市出台了托市政策。但这些政策对激发需求的作用远不如开发商降价来得直接。因此,在购房者预期房价仍有下降空间的情况下,这些政策很难发挥预想的效果。
各地房地产救援政策一览
上海市:上调补充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额度,符合条件的家庭最高可贷60万元。
杭州市:将购房入户实施范围扩展至老城区;政府给予个人买房一定的税缴补贴;放宽房企受让及开发期限。
西安市:不同面积的住房,购房户按购房款总额的相应比例享受政府财政补贴;按开工时间设置不同比例,减免普通商品房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南京市:购买普通商品房可按面积获得"补贴";房地产开发企业缓缴、分期缴纳基础设施配套、人防等建设费用;取消"一套一价"的商品房价格管理方式。
长沙市:经济适用住房全面推行货币补贴方式,停止实物分配;二手房交易税、营业税调整;多项房地产税费减免或延迟收取;公积金贷款首付30%降为20%,贷款最长期限由20年调整为30年。(整理/蔡宗琦)
土地财政陷入尴尬境地 地方政府"四箭齐发"救楼市
眼看着楼市成交节节下滑,地方政府坐不住了。前段时间,许多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意欲破除楼市当前面临的困境,昨日,杭州和上海也加入了救市队伍。提供补贴、准许落户、放宽公积金贷款以及给开发商松绑成为地方政府救市的四项主力政策。但从具体效果看,这些政策叫好不叫座,开发商满心欢喜迎来的依然是市场的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