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救市不如自救
一边是期待房价下跌的持币待购者,一边是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行业,我国的房地产政策在夹缝中艰难制定。而出于"保增长"的目的,部分地方政府纷纷出手救市。但这种救市政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显然,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正面临着与宏观经济运行类似的"滞胀"现象。成交量持续低迷,但房价却像通货膨胀率一样居高不下。如果说滞胀对于经济体而言是一种"侵蚀",那么,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种"滞胀",显然不会是其稳定发展的表现,而很可能是行业变局的不良征兆。
今年以来,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均下降四成左右,这种以成交量萎缩为主的市场僵局迅速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业内专家指出,僵局持续越久对房地产行业的"伤害"无疑就越大。尽管中国城镇化和人口红利等长期因素有利于房地产业,但是从近期看,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持续低迷并非长久之计。
通常,如果成交量持续低迷6个月以上,行业内就很可能出现明显的价格下跌;只有价格理性回归,才能释放真实需求。而且,在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资产价格下行是大势所趋。而这种趋势目前已经十分明朗:8月70个城市房价涨幅创新低,环比下降0.1%,环比下跌城市超过20个。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师哈继铭预测,中国房地产将出现明显回落,未来两年全国平均房价下跌15%~20%,房地产投资增速亦会大幅下滑。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的投资规模和增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房地产业与金融体系也密切相关,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和消费贷款已占到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8%以上,个别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30%。正因为如此,部分地方政府将维护房地产的稳定发展看成了重中之重。
但市场的运行有自身的规律,就像前几年房地产热时,调控政策只能"扬汤止沸"一样,现在的救市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房地产市场的颓势。房地产业走出低谷,最终还得依靠地产商的"自救"。而这种自救,一方面是对市场深刻认识后营销策略乃至企业运营理念的变革,另一方面则往往伴随着行业的洗牌与整合。
在这种背景下,地产商首先应当降价销售,加速回款,持有更高比例的现金过冬。毕竟,对于有投资品属性的房地产而言,如果价格下行的预期形成,可能导致更为浓郁的观望氛围。若地产商坚持"硬扛"房价,则可能造成行业风险难以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若泡沫突然破裂,房价迅速大幅下跌,将影响到购房者的还贷,影响到银行抵押物的价值与风险,影响到土地的价值和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与投入,从而加剧市场的风险与波动。
对于政府而言,救市措施应当集中在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领域。延续并严格执行已有的保障性住房计划,支持居民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通过引导促使市场恢复理性。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2007年房价和地价大幅度上涨,意味着房地产泡沫已经在局部地区形成,挤压泡沫应当与扩大有效需求并举,尤其是扩大没有风险、更有实际购买力的需求,并在金融政策和价格上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