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央政府此次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七大措施"的"总纲"是保障民生、启动内需,地产业确实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但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对地产业的发展,更看重"保障性住房"一类的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传统商品房市场"仍然需要进行较长时间、较大幅度的调整,来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才认为"'传统地产业'的冬天远未结束"。
我们此前已经指出,中央在"保增长"上更看重的是基建投资,已经陷入危机的10多年来保持高增长的"传统商品房市场",不再是中央政府保增长的重点。
而目前来看,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衡策略是"统一决策,分散经营",中央在"公共产品"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上提供"大框架",在此框架下不搞"一刀切",各地方"保增长"则是"百花齐放"。
中央对房地产的态度是"不出大问题",并重点扶持保障房建设,在"保增长"上更寄望于基建投资和消费增长。如温总理此次强调的"七大措施",以及在访俄期间表示,"开展大型工程刺激内需","财政700亿保群众敢消费","要很好地落实保障用房建设的制度",李克强副总理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重点通过住房和医疗扩大内需",都体现了这一点。
此前,有不少人认为,中央政府"救楼市"力度太小,应该继续出台一揽子救市方案,力挺房地产市场。对此,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央政府恐怕很难继续推进统一的"救楼市"方案。
首先,在中央政府眼中,并不一定对楼市低迷的成交状况特别关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销售量与去年相比,虽有明显下滑,但仍比2006年略高,而房地产价格指数仍在高位。假设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井喷是非正常状态,那么中央政府或许认为,地产市场短期内没有爆发严重危机的迹象,出台一揽子的救市政策仍需谨慎。
其次,房市与股市不同,住房关乎民生,房价上涨易引发民怨。因此,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态度存在较大分歧,虽然房地产是地方政府的财源,但对中央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却是舆情与民生问题。因此,中央政府不得不考虑,如果刺激房市力度过大,可能使房价上涨,更加脱离民众的需求。
其三,中国房地产的近代发展史不过十来年时间,甚至比股市的历史更短,而其中爆发出的深层矛盾已经引起中央高层的重视。比如地方财政过度依赖房地产经济发展,投机资本(包括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从各种渠道流入楼市等等,以朗咸平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批判,认为股市、楼市过热造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现象,更有甚者,认为房地产业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除此之外,大量利益输送和经济案件的爆发,使得中央政府必须考虑,对房地产业的机制问题和发展模式进行清理。
如果上述几点,是出于中央政府的责任来考虑,那么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政策能不能救楼市,才是决定中央政府是否继续"救楼市"的关键所在。
政策能不能救楼市,一方面在于,现有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今年8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8.7%,而1-8月,全国房屋施工面积23.16亿平方米,增长21.7%。换句话讲,一边商品房卖不出去,另一边开发商还在不断加大开发力度,而这必然造成供大于求的状况。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泡沫程度相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需要继续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否则泡沫破灭将造成较大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