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不应救市?如何才能让房地产市场及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昨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广州专家,他们认为,政府应从房产利益链条中抽身,成为真正的市场监管者,让房地产回归理性周期,否则只会推起新一轮的房地产泡沫,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
不应救市但不得不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博士认为:房地产政策的目标至今并不明朗。
房地产行业有两个目标,一是社会目标,一是经济增长目标。
住房改革之后,为了完成社会目标,政府应该建一些廉租房,让低收入阶层有安身之所。相对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用直接补贴的办法——送住房券更好。当穷人拿到住房券以后,就会形成廉价房市场,这时候开发商就会自动供给相应产品。
在房地产促进经济发展目标上,我们过去的发展道路有些偏颇。除了制造业,国内的非制造行业只有房地产行业了,房地产行业一枝独大就很难取得经济平衡。可以看到,目前救市的效果有限,但也不得不救,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别无选择。
救市增加了观望气氛
何帆表示,现在房地产救市政策,给市场提供了一个复杂的信号。
房地产行业本身有调整周期,今年房价下跌主要是因为去年房价上涨太快、建房太多。政府救市,可能反而增加了市场观望。如果我们进一步扩大需求,比如我们敢于把二手房的首付比例、贷款比例全部调整,我们在原来的需求之外,创造出新需求,供给在下降,需求在增加,房地产可能会出现非理性的上涨。
政府不应分享房产利益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谢名家认为,救市政策不仅为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究竟该如何救市?谢名家表示,一是要让地产商撑得住;二是让有住房需求的人买得起。那么,怎么样才能摆脱目前困局?谢名家称,“政府不但要变成消费者,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打破房地产行业已经形成的政府-地产商利益轴心,成为真正的监管者。只有这样,市场才能回归良性,否则,下一轮房价非理性上涨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