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政府是要救的,这几乎已成定论。
“内需”原本就是中国楼市的需求主力,这一点不需多说。问题在于,怎么样让需求极大化,从而一改“成交量”的低迷,而“成交量”低迷是当前楼市最“显性”的特征,楼价是不是造成这一特征的最主要的原因?
应该说楼价的高低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成交量”,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购买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最近的房政举措是从减少消费者的购房压力,而不是增强他们的购买力的,所以,“成交量”低迷还将延续相当时间,也许要到2010年。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比9月低1.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房地产“救市”好象是在“救价”。
我们先不管上述数字的准确性,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政府一方面要“抑制房价”,一方面又要让房地产市场“持续增长”的矛盾处境。今年土地交易市场的萎缩,更是增加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持续增长”的种担心,而用刚性投资拉动就变的迫不及待了。
然而内需终归是“内”需,真正的拉动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购买力,而不是购买便利。换句话来说,当有购买力时,才会想到购买便利,否则就无从谈起。因此,拉动房地产内需,就成了拉动消费者的购买力。
首先,要增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让消费者有钱买房,这一点要和国家整体经济环境有较大关联;其次,将房价“抑制”在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承受的区间,应该说房地产市场的区域不平衡性,造成“各地各价”,需要针对不同地区,采取相应于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指导,而不是“逆市而为”;再次,将房地产投资的政策“信心”,“借”给房地产市场,可以适度放宽对房地产投资的控制,在严防“泡沫”的前提下,良性地产投资应该得到支持;
其四,减少政府在房地产市场挣“钱”,将税费及相关手续做减法,“自由市场”的做法不一定是“洪水猛兽”,关键是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法律;其五,减少房地产产品的市场供应量,特别是作为商住用途的土地供应量等,市场“通缩”的产品供应量,可以“挤”出购买需求,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其六,直接减少二套房首付,降底购买门槛,增加可购买消费者的绝对数等。
“救价”的理解,可能出于很多人对房价“下滑”的种种担心,将房价下滑等同于行业的不景气、房地产市场信心的缺失等。十月份的统计数字一方面表明,房价已经“止跌”,“救价”似乎消除了很多人的“担心”,而另一方面,有有更多人会担心自己的承受能力,甚至于会担心,房地产“救市”到底在“救”谁?
乔启军可以肯定地说,政府的房地产“救市”行为肯定不是“救价”。房价是“美女”,政府要的是“家庭主妇”,而不是“花瓶”,看上去很美,要是房价企高不下,政府的收入似乎提高了,但更多是“通胀”的危险,这个“花瓶”是要不得的。
以“调息”为主要手段的房地产“救市”,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对内需的进一步的拉动,释放消费者的购买力,接下来,政府将会创造条件提高居民收入的办法,如加工资等,加大解放内需的步伐,而“房价”将继续处在调整期,直到和消费的购买力相符合。
这里所说的“购买力”当然包括房地产投资行为,房价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的“自然增长”是房地产政府“救市”的最终目的,因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增长”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绝不容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