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心、什么是市场、什么是消费,也许说得明白,但做得不明白。出台的调控政策就可能犯了方向性错误,而降低了政策的效率或者让政策无效。
国务院5日出台的十项政策,是去年10月以来的观念与方向性的转变,但却并不一定是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有针对性的理解,也不一定是科学有效的政策。
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不完全是解放军,靠的是对战争胜利有信心的老百姓。如果是说三大战役是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不如说是中国数百万老百姓打败了国民党。没有百万民众大军无偿的推小车、送粮食、运弹药,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
今天中国的经济要靠消费拉动,就是要靠民众的信心,靠民众将银行中的储蓄存款拿出来消费,变成市场中的购买力。如果仅靠财政的投资拉动可以提高中国的GDP增长,但却不一定能让百姓增加更多的消费。
很明确的是中国1998年战胜金融危机、启动中国经济靠的是百姓购房。从房改房到商品房才有了中国此后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如今也只有这条路才能再次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世界各国同样都在利用房地产拉动经济与消费。
不管购房在统计之中是列入投资还是列入消费,但真正能让民众将大量储蓄从银行中放出来的(包括个人消费信贷)还是房地产。但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家的管理层、决策层以及媒体舆论误导下的部分民众却不能正视和承认房地产的支柱型产业地位,不能正确评价和利用房地产的支柱作用。
一、中国的房地产与美国不同
美国发愁的是没有人买房子,于是就用金融的杠杆手段发明了次级债,让没有能力购买住房的家庭买了房子,并推动了房价的上涨。当这些家庭在利息上涨、无力还债时,使房价暴跌。美国是为了扩大消费用衍生工具制造出了房价的泡沫并引发了金融危机。
中国恰恰相反,是无数的家庭要买房子。但政府连续多年的打压供给,形成了供不应求而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本来是通过增加供给可以平衡与解决价格矛盾的。但增加供给时,政府又出台了各种措施打击和抑制购买力,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任何国家在加大供给之后,突然说不让大家买房了,打击需求时还会有量价不跌的吗?
中国的房价与市场与美国不同,也与美国的次债危机无关,可以归结于完全是中国政策扭曲造成的结果。既不是经济的周期现象,也不是经济规律的必然现象,完全是人为政策调控的恶果。如果在几年前就开始增加供给,如果一直鼓励消费,根本就不会出现房价的暴涨与需求的观望,也不会出现中国经济的冬天。
本来可以过夏天的,为什么非要用政策的调控制造出一个冬天,让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民众与行业都要受冻而过严冬呢?
如今31个行业中29个行业都面临下降的趋势,难道是中国改革了30年想看到的结果吗?而人均收入的下降更绝不是鼓励民众消费和增加消费信心的基础。
二、要正大光明的树立房地产的支柱性产业地位
统计局认为房地产是中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占GDP的5%以上。自1998年至2007年,房地产业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高达21.8%,其中直接贡献率为9.2%,间接贡献率达12.6%。2007年当年高达27.5%。
为什么这样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却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正大光明的被政策所支持,被信贷所支持呢?
终于,温总理的讲话再一次让房地产业回归了支柱型产业的地位。